首 页
人才培养
中医师承
黄柏良工作室
荣誉展示
工作室简介
工作室动态
大师风采
媒体报道
个人剪影
生活逸事
视频专栏
科学研究
学术思想
临床研究
科研成果
薪火传承
传承谱系
传承弟子
弟子研究及感悟
传承之路
专著与论文
学术讲座
医案荟萃
特色经验方
养生保健
杨莹——《伤寒论》学习心得
来源:撰稿  作者:黄柏良工作室
时间:2021年09月24日 10:37  浏览:

伤寒论学习心得

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

杨莹

医圣张仲景先生的伤寒论是祖国医学史上永恒的丰碑,我20岁时曾囫囵吞枣翻阅了一点,只是一知半解,当时认为中医古籍,无非是些经典名方集而已。如今有幸参加全国中药特色技术传承人才培训,我特地将这本书重新翻开,认认真真仔仔细细的阅读,发现张仲景先生的这本著作真乃是人类医药史第一部“理、法、方、药”完备的医学典籍,用药法度严谨,尤重药物的炮制、配伍、煎煮法、服法等。

《伤寒论》的主要方证源自《汤液经法》,其主要内容是继承和发扬、论述了这些方剂的组成和其适应证。我觉得学习《伤寒论》,注意其方证很重要。分析此书,其主要内容是六经辨证和辨方证,尤其注重辨方证。对每一个方证,论述非常精详,既说明其主要适应证,也详述其禁忌证及类似证、鉴别证。书中有20多条提到桂枝汤,对一个方证论述如此精细,是在告诚后人辨方证的重要性,同时也告诉人们,在辨方证时,要注意到证的病位在表、在里,还是在半表半里,证候的病性属阳还是属阴。如《伤寒论》第56条:“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若头痛者必衄,宜桂枝汤”。张仲景先生从反复临床实践中认识到,某方剂的适应证是辨证的关键,药与证相应是治病的关键。例如桂枝汤的适应证是:发热,汗出,恶风,脉浮缓。桂枝加葛根汤方证为:发热,汗出,恶风,脉浮缓,项背强几几。一味药物的不同,意味着相应的适应证不同,甚至药味相同,用药剂量不同,其适应证也不同。

其次,学习《伤寒论》中的药量使用很有技巧。还是以桂枝汤为例桂枝,白芍甘草,生姜,大枣五味非常平常。但这五味药在伤寒中的变局是最多的,桂枝或加其量,或加其味,或减其味,用法众多。比如桂枝汤加桂枝量则为桂枝加桂汤,加芍药量则为小建中汤,去芍药加附子则为桂枝附子汤,去桂枝又为芍药甘草汤,其他的有麻黄汤类方,承气汤类方,泻心汤类方,总结体会相类方之间的主治和药味药量的区别,再结合多看书也会有所收获。

学习《伤寒论》药物的煎煮法也很重要。就拿麻黄而言《伤寒论》中用到麻黄的方剂共有七首。七方用麻黄虽皆是先煎,但先煎之中还有略有差别。一是麻黄汤、 葛根汤、小青龙汤等,都是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二是桂枝麻黄各半汤、麻黄升麻汤等,都是“先煮麻黄一两沸,去上沫",三是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中"先煮麻黄再沸,去上沫”。由上可见,麻黄在不同的方剂中的煎煮时间是不一样的,也就是说对于不同的病症,张仲景先生采取了不同煎煮法以使药物达到最好的疗效。茯苓要先煎的很少见,但是在《伤寒论》中获苓桂枝甘草大枣汤后却明确指出:“上四味,以甘烂水,先煮获苓,减二升。”由于现代科技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古老的中药煎煮法似乎已经过时了。现在通常都是用机器煎煮,虽然省事省时,但是药物都是一股脑地投下去了,先煎、久煎和后下的不同效果就很难体现了。也有患者在自己家中煎煮,这样虽然能够区分先煎、久煎和后下,但是即便是先煎,如上所述,也是有差别的,这种差别恐怕很少有患者能够掌握。今人为了省事,煎煮中药时大都概等同视之,虽然煎煮省事了,但是中药的效果却大大降低了,以前吃三剂就能好的病,现在也许要吃上七剂,中医的疗效也就无从保证了。张仲景先生当年写书时尚无纸张,故《伤寒论》中语言比较简练,但是在煎煮法上,张仲景先生写了很多文字,是可见煎煮法的重要性。张仲景先生还注重伤寒方剂的服用方法,比如在桂枝汤证中服药后须服“热稀需升余”为的是“益胃气以肠药力发汗”,还要“温覆令一时许”,覆盖衣被,温助卫阳,利于发汗。这个方法我曾用于治疗自己感冒,效果甚好。

《伤寒论》博大精深,希望我能通过不断的学习。总而言之,学习经典古籍是一辈子的事情,只有继承才能发扬祖国的中医药事业。

以上是我阅读伤寒论的一点心得体会,在此有感而发。

 


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4002927号-5   湘公安网备号43010402000231号
医院地址:湖南省长沙市麓山路58号  24小时急救电话:0731-88866120
传真:0731-88854265  联系邮箱: zyyfy2016@163.com

公众号预约挂号

支付宝预约挂号

视频号

订阅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