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常用的种子果实类药有百余种。其中有些品种由于粒大、质硬、种皮厚、带壳等特点,不利煎出。根据以往经验,对这些品种一般采用“捣碎人煎”的办法。关于这种方法的论述,自古以来就有。明代李时珍曰:“汤中煎剂用完物、皆劈破、碾碎入药。不碎,如米在谷中,虽煮终日,米岂能出哉!”“完物”即包括了某些种子果实类中药。《中国药典》七七版第一部及各省、市《规范》都明确规定了一些种子果实类药物“用时捣碎”。最近有吕文海等对牛芬子等十五种种子果实类药材的煎出效果作了比较,证明“捣碎入煎是提高煎出效果的关键”。并“建议国家药典再版时对牛蒡子、冬瓜仁、瓜萎仁、紫苏子、牵牛子、莱服子、芥子、决明子、酸枣仁、蔓荆子等增加用时捣碎的内容”。随着卫生事业的迅速发展,有些传统的经验往往容易忽视,加上有的年轻医师也缺乏这方面的知识,处方不加“脚注”。尤其是近年来,不少老药师因年老体弱或为子女就业问题而相继退休,造成不少调剂人员未经正规学习,对中医药基础知识懂得很少。另外,绝大部分中药房人员比率失调,人手少,工作繁忙,心有余而力不足,久而久之,习惯成了自然,“捣碎入煎”也就随之从免。要解决这一问题,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1.多方负责:为妥善处理好中药房人手少,忙不过来的弊病,在需要捣碎的药物可多渠道负责做好。如酸枣仁、莱菔子、桅仁、砂仁等用量大的药物,可由负责加工炮制人员兼带完成。象荔核这类药物,也可由加工炮制的人员一次性处理。即把经盐水煮制的荔核晒或烘至七成干后,用切片机切成0.2cm片即可。切后继续晒或烘干。对火麻仁、瓜萎仁这类药物,虽用量大但一次加工不宜多,以免生虫。可按每星期用量准备一次,以铁碾碾碎即可。用量少的如蕤仁等药物,可由调剂人员用“药冲子”临时捣碎。
上述措施突出了中医药特色,保证了药效,又达到了忙而不乱、事半功倍的效果。
2.理论辅导:各医疗单位对部分缺乏基础知识的中医药人员进行理论辅导,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从而对“捣碎入煎”及其它工作引起重视以至切实做好。
3.严格把关:中药房必须委派有丰富经验和理论知识的人员严格把关。凡需要“捣碎入煎”的药物,无论医师处方有无“脚注”,均捣碎后方可调配发给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