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在中医学古籍中散在记载于“肺积”“咳嗽”“咯血”“痰饮”等病中。蒋师根据多年临床实践将其病因概括为“内因”和“外因”。内因包括精神因素和脏腑因素,外因有外邪因素和饮食因素等。蒋师提出“内虚”的观点,指出机体“内虚”是肿瘤产生的关键因素。“内虚”状态除了先天禀赋不足、后天失养所致脏腑虚损不足,还包括外感六淫、情志内伤、饮食起居不节所导致的气血功能紊乱、脏腑功能失调。蒋师认为,正气内虚,脏腑阴阳失调是罹患肺癌的基础。正气不足,毒邪趁虚犯肺,致肺宣降失司,气机不利,气滞则血瘀,气停则津阻,血行受阻,津液不布,聚而成痰,痰凝气滞,瘀阻脉络。痰、湿、瘀相互错杂,加上自身正气虚损,最终形成肿块。晚期肺癌以正虚为基础,因虚致实,是一种全身为虚、局部为实的疾病。在西医治疗手段中,中医多将放疗、化疗或靶向治疗等治疗多归属于攻邪范畴,而对于晚期肺癌患者,素体正气亏虚日久、卫外不固,在经过西医治疗之后,而瘤邪未去,余毒未尽,又复感火热毒邪,因此晚期肺癌患者总属病机为本虚标实,虚以阴虚和气阴两虚为本,实则不外乎气滞、血瘀、痰凝、毒聚之病理变化。蒋师将晚期肺癌总体辨证为气阴两虚,痰瘀毒结,认为攻邪的同时多损伤机体的肺、脾、肾三脏,从而亦可出现脾肾两虚、热毒阴伤、湿热毒蕴等不同证型。
临床上,众多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在完成一线化疗方案后达到肿瘤缓解或疾病稳定,但考虑毒副反应、体力状况或经济状况不能继续耐受化疗及靶向等维持治疗手段,从而选用中医药维持治疗以减轻症状、稳定瘤体、延长生存时间。蒋师认为,患者经过一线化疗后疾病趋于稳定,在维持治疗阶段,中医药旨在继续稳定患者病情,防止肿瘤复发及转移。在益气扶正、改善症状的同时,也要重视祛邪散结、稳定瘤体的必要性。正如“土壤”与“种子”之间的相互关系,正气充足,通过调节“土壤”这片微环境使得肿瘤细胞这颗“种子”难以适应或改变;亦可直接攻伐,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因此,正气尚足,攻伐之品可重用;正气已虚,则以益气养阴、培土生金为主,辅以清热解毒、化痰软坚、化瘀散结。蒋师多采用验方肺复方为主方加减以益气养阴,宣肺化痰,化瘀解毒。
“脾胃乃后天之本”“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顾护脾胃在任何肿瘤的治疗过程中都必须重视,因为癌肿耗人体正气以自养,会伤及脾胃,同时晚期肺癌患者选择化疗维持治疗时,往往会产生消化道反应、骨髓抑制及肝肾功能损伤等毒副作用,亦多伤及脾、胃、肾等脏腑。脾为后天生化之源,脾土为肺金之母,脾胃两脏受损,气血生化乏源,脾虚则土不能生金,肺虚则气机难以宣降,使得脏腑之气更虚。肾为先天之本,肾主骨生髓,肾气虚则精血少,金水不能相生,肾阴不能上滋于肺,肾阳难以推动肺中阳气。临床上,对于单药化疗维持期间的患者,蒋师考虑其化疗后痰瘀毒邪去除大半,但余邪仍流连不去,伤及脾肾,正气更虚,中医多归属于脾肾亏虚证型。中医药运用方面通常以补益脾肾、和胃降逆、益气养血为治疗总则,以验方脾肾方为主方,并随证加减。
随着分子检测技术的快速发展,分子靶向治疗成为非小细胞肺癌维持治疗的研究热点。但靶向治疗的同时也可能会出现获得性耐药及皮疹、腹泻等不良反应。蒋师认为正气亏虚、余毒未尽是导致获得性耐药的基本病机。在靶向维持治疗期间,蒋师的中医治疗总则以健脾益气,清热解毒为法。临证时予以加减以达减毒增效、扶正抑瘤之效。在遣方用药方面,蒋师以四君子汤扶正健脾为总则,在培土生金、补益肺气的同时加臭牡丹、白花蛇舌草、土贝母软坚散结,清热解毒以驱余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