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某,男,45岁。1998年6月12日初诊。
主诉:胃脘部胀痛反复发作3年。
病史:胃脘部胀痛,饥饿时明显,偶见夜间痛醒,稍有灼热感,时嗳气,纳差乏味,口不苦,大便偏干;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经胃镜检查诊断为胃溃疡、慢性浅表性胃炎。
中医诊断:胃脘痛;西医诊断:胃溃疡,慢性浅表性胃炎。
辨证:肝郁化热、横逆犯胃证
治法:疏肝解郁,理气和胃。
处方:用解郁和胃汤加减。柴胡10g,酒白芍12g,八月札30g,乌贼骨10g,蒲公英30g,青木香6g,乌药10g,酒川楝子10g,薏苡仁30g,炒麦芽30g,甘草10g。7剂,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
1998年6月19日二诊:服上方7剂后,患者胃痛及灼热感减轻。继服上方巩固疗效。前后服药1个月,半年后随访,胃痛未复发。
【按】此例患者为肝郁气滞、郁而化热、横逆犯胃证。《素问·六微旨大论》曰:“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指出气的升降出入是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的前提条件。刘老认为,胃主受纳、腐熟水谷,为水谷之海、传化之府,以通为用,以降为顺,不降则滞,反升则逆;脾主运化,以升为用,以运为贵,不升则滞,反降则陷,脾胃乃人体气机升降之枢纽。然而,脾之升清必赖肝之疏泄功能正常,而胃之降浊亦必赖脾之升清功能正常。肝为风木之脏,体阴而用阳,主疏泄,其气升发,喜条达而恶抑郁,精神刺激、情志抑郁不畅,或病久不愈而因病致郁,或他脏之病理影响于肝之功能,均可使肝失疏泄,气机不畅,形成肝郁气滞之候,气滞日久不解,郁而化热,可见火热之症,横逆犯胃,脾胃功能失调,故又当见脾胃气机失调、腐熟运化失司之症。
此患者肝郁气滞,肝失疏泄,气机不畅,肝气横逆侵犯脾胃,脾胃气机升降失司,不通则痛,故见胃脘部胀痛,饥饿时脾胃虚空,肝木更易侵犯,故见饥饿时痛甚,半夜为肝胆经气最旺之时,故肝亦容易犯脾,故见夜间痛醒,气机久郁不解,郁而化热,故见胃脘部灼热感,大便偏干亦为火热伤津之象,脾胃气机因肝木横逆而失调,脾之清气不升,胃之浊气难降,胃气不降逆,故见嗳气,脾之运化、胃之受纳失司,故见纳差乏味,脉弦提示肝胆、疼痛之病,故本例患者辨证为肝郁化热、横逆犯胃证。
解郁和胃汤是刘老治疗肝气犯胃之胃痛的经验方,由柴胡、酒白芍、八月札、青木香、乌药、酒制川楝子、薏苡仁、炒麦芽、甘草组成,功能疏肝理气、和胃止痛。刘老认为,本证肝郁是本,脾胃失于和降、运化是标,故重点在于疏肝理气,肝气一疏,诸症自释。经云:“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方中柴胡、八月札、乌药、青木香等味辛,奏疏肝理气止痛之功,方中白芍味甘,起柔肝缓急止痛之效,方中川楝子具有苦寒之性,能起疏泄肝热而解郁止痛之功,方中薏苡仁健脾化湿以助脾之运化,麦芽行气消食、健脾开胃,以助胃之受纳、脾之运化,甘草调和诸药,共奏疏肝解郁、理气和胃之效。本例患者在方中加入蒲公英清解郁热、乌贼骨制酸止痛,药证相符,效如桴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