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的长沙,年近八旬的刘祖贻每次看完门诊回来,爬上4楼的家中,已经十分疲惫。这让女儿刘芳看在眼里,疼在心里。
刘祖贻是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首任院长,也是湖南省首位“国医大师”。至今,他一直住在医院30年前分配的一套老房子里。
“我家住顶楼,漏水最严重时家里还得打伞。”8月18日,刘芳告诉记者,父亲一辈子没离开医院,花在患者身上的精力比教育儿女还多,他淡泊名利,对自己的衣食住行简朴得近乎苛刻。
刘老常用刘氏祖训“凡习医者,不重置业,重传术”告诫子女,但孝顺的女儿还是决定,在医院附近为父亲寻觅一套电梯房。
“从医者,不要多买田置业。”
刘祖贻出生于湖南安化县一个中医世家,中医世代相传300余年。
言谈间,刘老总是流露出对中医的挚爱之情,对出生在这样的中医世家深感自豪。在他印象中,有时候十里八乡的患者请父亲去看病,一去就在当地坐诊十天半个月;碰到父亲在家坐诊的日子,家里一天来八九十号病人。有些病人家里穷,为了让其安心看病,父亲就出资买对方家里的柴,间接资助。
时常目睹父亲永康先生诊病处方,既感受到患者的疾苦与期盼,也叹服于中药的神奇功效,耳濡目染,刘祖贻对中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五岁半开始读书,在完成私塾的启蒙教育后,父亲要求他攻读以经书为主的国学。“父亲认为‘文是基础,医是楼’,只有学好国学,才能学好医学。”刘老感叹,实践证明,父亲的观念是正确的。若没有好的国学功底,想读懂《伤寒论》《金匮要略》这些医书是难以做到的。
“中医在刘家世代相传300多年未断,家训起着重要作用。”刘老说,父辈一直告诫他“从医者,当以济世救人为本,不要多买田,不准开药铺”。因为田多了,靠收租吃饭,谁还会辛苦看病,风里来雨里去?赚钱多了,贪图安逸,谁还会在油灯下钻研苦熬,专攻岐黄之术?
在刘老看来,生活简单,才能把灵魂的关注点聚焦在学问上,对待病人才能全心全意,心无杂念,才能熬得住寂寞。
笃念书香 治学修身 利济世人
淳朴的家风和深厚的国学功底,培养了刘祖贻儒雅、豁达的品性。上世纪90年代他当院长时,单位分福利房无法照顾所有职工周全,他带头让出名额,带着妻儿住在老房子里,这一住就是几十年。
在女儿的记忆里,父亲很少有空闲时间,印象中总在忙工作、看病。“小时候父亲难得有空陪我们,但很关心我们的成长,每隔一段时间,他一定会抽空找我们谈心,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女儿印象最深的是,父亲经常告诫他们“做人要正直、诚实”,“懂得回报祖国、人民”。“当时听起来觉得‘老八股’,但从父亲的为人处世中,感受到他的言行一致。”
1992年,刘祖贻当选为第八届全国人大代表。“那几年去开会,别人还笑他怎么每次都穿着同一套衣服。”刘芳说,家里生活一直节俭,甚至清贫。她一个女孩子经常穿旧衣服,班主任几次来家访,以为他们家里很困难。
对待病人,刘老也是能省则省。他的处方用药尽量精简,对待病人耐心、细心,深受病人爱戴。受父亲影响,女儿刘芳早早就立志学医。“我去上海读研究生,老师听说我是刘祖贻的女儿,都十分敬佩。”刘芳说,直到那时她才感觉到父亲在业界的地位,这让她大吃一惊。如今刘芳传承父亲的医术,对神经内科、呼吸内科等疾病的诊治已有丰富经验。
“父亲常告诫我们,笃念书香,治学修身,利济世人。这样的家训让我终生受用。”刘芳说,由于接受院校教育不多,父亲经常自嘲“自己读书少”,平日最爱读书。他定期查阅医学期刊,关注西医新技术,还爱看武侠小说。他生活简单,不喜欢无谓的应酬,平日四大爱好是:吟诗、写字,读书、运动。(湖南日报记者 段涵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