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某,男,52岁,住址:湖南某大学。
初诊(2008年12月15日):
主诉咳嗽、咯血2个月,加重1天。患者诉2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咳嗽、咯血,于2008年10月24日至10月31日在湖南某省级医院住院治疗,诊断为“肺结核”,“肺部感染”,经抗炎,抗结核治疗后好转出院。昨日无明显诱因出现咳嗽加重,咯痰带血,遂来我院寻求中医治疗。现症:咳嗽,咯痰带血,咯吐稠痰,怕冷,易疲倦,右臂疼痛。无盗汗、低热等症。神疲,面色萎黄,舌质暗红,苔白,脉细稍数。既往体健。嗜烟34年,5—10支/天。家族史无特殊。血常规:WBC 10.2×109/L。胸X片:两肺未见明显实质性阴影,心影大小形态正常,膈肌正常。西医诊断:1.肺结核?2.支气管炎。
患者中年男性,嗜烟30余年,5~10支/日,久灼肺阴,阴虚生内热,肺络受损,故见咳嗽加重,咯痰带血,咯吐稠痰;久病体虚,故怕冷,易疲倦;风湿痹阻经络故右臂疼痛。中医诊断:咳嗽,咳血。辨证为肺阴亏耗,风湿痹阻。治法宜润肺化痰,清热止血,祛风除痹。处方:
沙参15g,生地黄20g,百部15g,黄芩10g,桑白皮15g,川贝8g,桔梗10g,玄参20g,麦冬15g,仙鹤草20g,白及15g,阿胶珠10g,秦艽15g,威灵仙15g,甘草5g。7剂,每日1剂。
二诊(2008年12月22日):咳嗽减轻,吐少量黄白痰,痰血明显减少,偶有少许血丝,怕冷,右臂疼痛减轻。大便稍稀1~2次/天,喜热饮食。今年12月16日湖南省结核病医院会诊意见已排除肺结核,诊断为支气管炎症。舌质淡紫,苔薄,脉细。患者初诊服药后,肺阴得以滋润,肺热渐清,故咳嗽痰血减轻。大便偏稀是脾虚之证。仍按原法增健脾之药,处方:
生地黄20g,北沙参20g,百部15g,桑白皮15g,炒白术15g,淮山药20g,威灵仙15g,仙鹤草25g,秦艽15g,炒白芍20g,黄芩10g,桔梗10g,丹参15g,白及15 g,阿胶珠10g,甘草5g。7剂,每日1剂。
三诊(2008年12月29日):咳嗽明显减轻,近1周仅早晚咳嗽、咳吐少量痰,未见血丝,稍感疲乏,右臂疼痛缓解,大便转软,每天1次。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缓。肺脾尚虚。原方加减,调理善后。处方:
北沙参15g,百部15g,生地20g,炒白术15g,淮山药20g,桑白皮15g,白参8g,黄芩6g,桔梗10g,白及15g,炒白芍20g,陈皮10g,秦艽15g,百合15g,麦冬15g,阿胶(烊化)10g,甘草5g。7剂,每日1剂。
按语:患者久病体虚,长期嗜烟,灼伤肺络,致咳嗽咳血,肺脾两虚。故疲倦、怕冷、大便偏稀;脾主肌肉四肢肌肉,风湿乘虚痹阻,故右臂肌肉疼痛,前二诊治疗以润肺健脾、清热止血、祛风除湿为法,初诊处方用沙参、百部、川贝、桔梗、麦冬养阴润肺止咳;玄参、生地、桑白皮、黄芩、白芨、仙鹤草、阿胶珠清肺凉血止血;秦艽、威灵仙祛风除湿止痛。二诊时病情好转,咳嗽减轻,痰血减少,故仍用原法,原方减玄参、麦冬、川贝之清肺止咳之品,患者现大便稀,喜热饮食是脾虚之征,处方加炒白术、淮山药以健脾,服药后病情进一步改善。三诊继进健脾益气,润肺止咳7剂,巩固疗效。本例用阿胶有滋阴润肺,补血止血之功效,入汤剂应烊化兑服;初诊和二诊用阿胶珠,是阿胶用蒲黄炒制而成,功效偏重止血,入汤剂可直接冲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