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某,女,46岁,邵阳人。
患者因阴道不规则出血检查发现“宫颈癌”,于2012年2月16日手术治疗,术后病理:(宫颈)低分化鳞癌。术后放疗25次,化疗6周期。2011年7月28日PET/CT检查发现:盆腔两侧壁多个肿大淋巴结,考虑淋巴结转移。于2011年8月26日求吾师中药治疗。
症见:纳呆,乏力,下腹胀,夜寐欠安,大便每日一次,稍干结,小便调,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
中医辨证:气血两虚,瘀毒内结。
治则:益气养血,化瘀解毒,散结。
方药:八珍汤加减。黄芪15g,明党参15g,白术10g,茯苓10g,当归10g,赤芍20g,灵芝10g,枸杞10g,女贞子10g,炒麦芽15g,炒谷芽15g,苏梗10g,益母草20g,山慈菇10g,夏枯草15g,肉苁蓉10g,香附10g,夜交藤20g,蚤休15g,半枝莲15g,蛇舌草15g,甘草5g,水煎每日一剂。
二诊:2011年10月21日,服上方两月饮食好转,乏力减轻,睡眠好转,二便调,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上方去肉苁蓉,加生牡蛎15g,土贝母6g。
三诊:2012年1月20日,纳可,活动后乏力,寐安,二便调,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原方去麦芽、谷芽、夜交藤、山慈菇,加莪术10g。
四诊:2012年3月23日,无明显不适感,原方加全虫3g。
五诊:2012年5月25日,B超:子宫术后缺如,盆腔内未见明显肿块;肝内小结石;胆囊、脾、胰、双肾未见明显异常;腹腔、腹膜后、双肾上腺区未见明显肿块。继服原方。
六诊:2012年7月25日,患者左下肢红、肿、胀、热、痛,B超:左侧股深静脉、股浅静脉、腘静脉、大隐静脉、胫前静脉、胫后静脉未见异常,纳可,夜寐欠安,二便调,舌质红,苔黄,脉弦。处方:黄芪15g,明党参15g,白术10g,茯苓皮15g,灵芝10g,枸杞10g,菟丝子10g,女贞子10g,地丁10g,牛膝10g,桑白皮10g,土茯苓15g,金银花15g,夏枯草15g,莪术10g,益母草15g,蚤休15g,半枝莲15g,蛇舌草15g,甘草5g,水煎每日一剂。
七诊:2012年9月21日,左下肢肿痛明显缓解,肤色正常,体温正常,纳可,寐安,乏力,腹胀,便溏。2-4次/日,小便调。舌质淡红,苔薄黄,脉细。B超检查:腹腔、盆腔、双侧腹股沟未见肿大淋巴结。上方去牛膝、土茯苓、金银花、益母草,加吴茱萸3g,黄连3g,大腹皮15g,陈皮15g,生牡蛎15g,香附10g。
末诊:2012年10月18日,患者经上方治疗半月后,左下肢红、热、胀、痛等消失,轻微水肿,嘱患者继服上方治疗。
按: 宫颈癌是全球妇女中仅次于乳腺癌和结直肠癌的第3个常见的恶性肿瘤,在发展中国家是仅次于乳腺癌居第2位常见的恶性肿瘤,是最常见的女性生殖道恶性肿瘤。2008年全球估计新发宫颈癌病例52.98万,死亡病例25.51万人,其中85%新发病例在发展中国家(Jemal,2011)。目前,手术、化疗、放疗仍是西医对宫颈癌主要的治疗方法。本患者发现宫颈癌后,立即手术治疗,继而放疗、化疗,放、化疗后PET/CT复查发现“盆腔淋巴结转移”,它法医治疗无效。初诊时,吾师考虑患者术后、放疗后、化疗后,正气大虚,气血双亏,以八珍汤加减益气养血,扶正为本,八珍汤出自《正体类要》,功用:补益气血,主治气血两虚。吾师在八珍汤基础上加黄芪,健脾益气养血,加枸杞、女贞子滋补肝肾、益精养血。加益母草活血、养血,加麦芽、谷芽消食健胃,助脾胃化生气血。加苏梗理气,补气而不滞气,益气养血扶正同时,予化瘀、解毒、散结以抑制肿瘤。复诊时,患者气血渐复,随着患者正气逐渐恢复,吾师在前方中先后加土贝母、生牡蛎、夏枯草、全虫、莪术等清热、解毒、活血、化痰、散结以祛邪,根据患者的症、舌、脉,辨证论治加减,经中药治疗9月后不但患者生活质量明显改善,且CT复查“盆腔未见明显肿块”,疗效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