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某,女,36岁,长沙市人。
患者2010年6月因咳嗽CT检查发现“右肺癌”,支气管纤维镜并病理:小细胞未分化癌,化疗5周期,放疗25次,于2010年12月20日结束,于2010年12月21日求吾师中药治疗。
症见:胸痛,乏力,纳呆,干咳,寐欠安,二便调,舌质淡红,苔薄黄,脉细。
中医辨证:气阴两虚,热毒内结,瘀毒未尽。
治则:益气养阴,清热解毒,化瘀散结。
方药:沙参麦冬汤、五味消毒饮合二至丸加减。参须10g,麦冬10g,生地10g,北沙参15g,枸杞10g,菟丝子10g,灵芝10g,山药20g,地丁15g,野菊花10g,蒲公英10g,女贞子10g,旱莲草20g,麦芽15g,全虫3g,谷芽15g,夜交藤20g,夏枯草15g,蛇舌草15g,甘草5g,水煎每日一剂。
二诊:2011年1月26日,乏力,饮食好转,咳嗽减轻,腰背酸痛,寐安。二便调,舌质淡红,舌边有齿痕,苔薄白,脉细。改肺复方加减。党参15g,白术10g,茯苓10g,黄芪15g,北沙参15g,灵芝10g,麦芽15g,谷芽15g,桂枝6g,蜈蚣2g,莲翘10g,山茱萸15g,蛇舌草15g,半枝莲15g,蚤休15g,甘草5g,水煎每日一剂。
三诊:2011年4月1日,干咳,少痰,口干多饮,右侧胸痛,纳可,寐安,二便调。舌质暗,舌边有齿痕,苔薄白,脉细。处方:党参15g,白术10g,茯苓10g,黄芪15g,北沙参15g,灵芝10g,枸杞10g,菟丝子10g,全虫3g,赤芍20g,苏梗10g,女贞子10g,旱莲草20g,山茱萸15g,蛇舌草15g,半枝莲15g,蚤休15g,甘草5g,水煎每日一剂。
四诊:2011年7月15日,咳嗽、口干缓解,痰中少量血丝,纳可,寐安,二便调。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原方去赤芍,加白茅根10g,去山茱萸,加田三七5g,水煎每日一剂。
五诊:2011年9月28日,偶有咳嗽,余无不适感。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原方去党参,改白参10g,去白茅根、田三七,加夏枯草15g,水煎每日一剂。
六诊:2012年4月27日,患者1-2月复诊一次,无明显不适感,生活质量好,继续原方治疗。偶有咳嗽,咯浓痰,口干,纳可,寐安,二便调,舌质稍暗,苔薄白,脉细。处方:白参10g,白术10g,茯苓10g,黄芪15g,灵芝10g,枸杞10g,菟丝子10g,蜈蚣2g,女贞子10g,夏枯草15g,土贝母6g,蛇舌草15g,半枝莲15g,蚤休15g,甘草5g,水煎每日一剂,进行巩固治疗。
按:肺小细胞未分化癌恶性程度高,生存期短,化疗、放疗是西医对本病的主要治疗手段。“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本患者由于正气亏虚,痰、瘀、毒内结于肺,导致肺癌形成,化疗在治疗肿瘤的同时,耗伤气血、损伤脾肾,正气更虚,出现纳呆、乏力等症;而患者化疗后继而放疗,放疗在治疗肿瘤的同时,伤及气阴、损伤脾肾,同时热毒炽盛,可导致放射性肺炎、放射性胸膜炎等,出现干咳、口干、乏力、纳呆、胸痛、咳痰等症,故初诊时辨证为气阴两虚、热毒内结、瘀毒未尽,吾师以沙参麦冬汤、五味消毒饮合二至丸加减,益气养阴,清热解毒,化瘀散结。沙参麦冬汤出自《温病条辨》,治以清养肺胃,生津润燥;五味消毒饮出自《医宗金鉴》,清热解毒,消散疔疮,本为治疗热毒所致疔疮肿毒,临床实践表明,五味消毒饮对放疗所致放射性炎症疗效确切;二至丸出自《医方集解》,具有“补腰膝、壮筋骨、强阴肾”之功。“肺主气,喜清润而恶温燥”,放疗热灼津伤,肺脏气阴两虚,吾师以五味消毒饮清热解毒、沙参麦冬汤与二至丸滋补肺肾之阴,合方加减标本兼治,待患者肺脏气阴渐复,正气渐复,热毒减退,改服吾师经验方肺复方加减,益气养阴,健脾、润肺、补肾,扶正以控制肿瘤,同时予解毒、化瘀、化痰、散结以抑制肿瘤,以达到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