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某,男性,72岁。岳阳人。
2009年8月患者因“失血性休克”在湘雅附属三医院就诊,诊断为:“原发性肝癌(巨块型),失血性休克”,经抗炎、止血、输血、护肝等对症治疗,好转,患者不宜手术治疗。于2009年9月10日求吾师中药治疗。
症见:纳呆,乏力,腹胀,恶心,厌油,夜寐欠安,便溏,2~4次/日,小便调,舌质暗,苔薄黄,脉弦细。
中医辨证:肝瘀脾虚,瘀毒内结。
治则:健脾理气,化瘀软坚,清热解毒。
方药:肝复方加减。黄芪15g,党参15g,白术10g,茯苓10g,苏梗10g,炒栀子5g,灵芝10g,枸杞10g,菟丝子10g,法半夏10g,竹茹10g,麦芽15g,吴茱萸3g,黄连3g,谷芽15g,蒲黄炭10g,蚤休15g,白花蛇舌草15g,半枝莲15g,甘草5g,水煎每日一剂。
二诊:2009年10月8日,服上方饮食好转,乏力减轻,食后腹胀,恶心,无呕吐,寐可,仍便溏,色黄,2-3次/日,小便调,舌质暗,苔薄黄,脉弦细。上方去蒲黄炭,加沉香粉3g(冲服)。
三诊:2009年11月10日,活动后乏力,纳可,寐安,二便基本正常,舌质暗,苔薄白,脉弦细。上方去党参,改白参10g(蒸兑),去法半夏、竹茹、吴茱萸、黄连、蒲黄炭,加全虫5g、鳖甲10g、女贞子10g,水煎每日一剂。
四诊:2011年2月25日,患者每两月复诊一次,一直以肝复方加减治疗,病情稳定。CT复查:肝左叶内侧段肿块较前增大,肝门区淋巴结转移可能,门静脉左支内侧端癌栓形成可疑,并右侧腹壁、胃窦、幽门—十二指肠降部、胰头受累待删。继续肝复方加减治疗。
五诊:2011年7月26日,纳可,乏力,寐安,便溏,2次/日,小便调。舌质暗,苔薄黄,脉弦细。继续肝复方加减治疗。
末诊:2011年10月26日,底突然出现呕血、便血,停服中药。2011年12月因并发“消化道出血、肝肾综合症、肝昏迷”终因抢救无效死亡。
按1、本患者因“失血性休克”,检查发现“巨块型肝癌”,未行手术及其他西医手段治疗,坚持吾师中药治疗。虽然肝复方加减治疗贯穿了患者全病程,由于患者邪正消长变化不同,各有所侧重。初诊时,患者失血性休克后,气随血脱,气血两虚,本虚为主,治疗以健脾补肾,益气养血为主,考虑“土虚木贼”,佐以疏肝,同时解毒、散结以祛邪,以党参、黄芪、白术、茯苓健脾、益气、养血,以健后天之本;肝主藏血,体阴而用阳,以血为本,大量失血,气随血脱,气血两虚同时伤及肝肾之阴,在补气、生血同时,以枸杞、菟丝子、女贞子等滋补肝肾之阴以养肝体、养先天之本;以黄连、吴茱萸调和肝胃,以法半夏、竹茹、麦芽、谷芽、苏梗等调和脾胃,使正气渐复,“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按2、复诊时,吾师考虑患者正气渐复,在扶正的基础上加强清热解毒、软坚散结,原方去法半夏、竹茹、吴茱萸、黄连、蒲黄炭,加全虫、鳖甲等,以达到抑制肿瘤目的,全虫有“五毒之首”之称,味辛,性平,有毒,入肝经,有息风止痉、通经活络、消肿止痛、攻毒散结等功效,现代研究表明,全虫具有抗癌、抗突变、镇痛作用是吾师常用的抗癌药物,与大量健脾、补肾、护肝药物同用,祛邪而不伤正。经吾师治疗后,患者症状缓解,生存期明显延长。原发性肝癌是发生肝实质细胞或肝内胆管上皮细胞的癌,其恶性度高,生存期短。本患者通过中药治疗,带瘤生存达2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