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某,男,60岁,长沙市人,糖尿病病史。
患者于2010年9月25日因“肝区隐痛、神疲乏力”在湖南省旺旺医院行B超检查示:右肝内巨大肿块,直径约6.5×5.0,考虑肝癌可能性大,建议进一步检查。CT示:右肝实质性占位,大小为5cm×6cm。经肝穿刺确诊为原发性肝细胞肝癌。患者拒绝手术治疗,于2010年9月、2010年10月在我院行肝脏介入治疗2次,治疗后肿块碘油沉积较好,局部未见残留灶。2011年8月患者右肝肿块局部复发,在湖南省人民医院行X光刀治疗。于2011年10月10日求吾师中药治疗。
症见:右胁肋闷胀,肝区疼痛,精神欠佳,营养较差,面色黯黑,入夜身热,盗汗,纳食差,二便正常,舌暗有瘀斑,苔薄黄,脉弦。
中医辨证:肝瘀脾虚,瘀毒内结。
治法:健脾疏肝,化瘀软坚,清热解毒。
方药:肝复方加减。明党参15g,黄芪20g,白术15g,茯苓15g,法夏9g,白花蛇舌草15g,半枝莲15g,石见穿20g,郁金15g,香附10g,柴胡10g,白芍12g,醋鳖甲(先煎)10g,煅牡蛎(先煎)15g,重楼15g,山楂15g,麦芽15g,甘草5g。水煎,每日一剂。
二诊:2011年12月25日,右胁肋闷胀,肝区疼痛明显减轻,仍时感肝区隐痛,神疲乏力,腹胀,手足心热,口渴多饮,大便干,尿黄,舌暗红少苔,苔薄黄,脉弦细。上方加枸杞子10g,女贞子10g,旱莲草10g,丹皮10g。
三诊: 2012年3月1日肝脏复查CT:右肝内介入术后,局部低密度灶大致同前。AFP正常。肝功能正常。纳食改善,口干口苦,大便粘滞不爽,小便黄,双下肢轻度水肿,舌质红,苔黄腻,脉滑。处方:明党参15g,黄芪15g,白术10g,茯苓皮30g,冬瓜皮30g,茵陈15g,白花蛇舌草30g,栀仁6g,大黄5g,赤芍30g,薏苡仁30g,大腹皮15g,厚朴10g,龙葵15g,半枝莲15g,甘草5g。水煎,每日一剂。
四诊:2012年6月2日,腹胀,纳呆,双下肢轻度水肿,舌淡暗,苔厚腻,脉弦细。以四君子汤合五皮饮加减,处方:黄芪15g,党参15g,白术10g,茯苓皮15g,炒栀子6g,香附10g,枳壳10g,陈皮15g,桃仁10g,莪术10g,赤芍10g大腹皮15g,桑白皮15g,冬瓜皮20g,醋鳖甲12g,龙葵15g,半枝莲15g,白花蛇舌草15g,甘草5g。水煎,每日一剂,进行巩固治疗。
按 《难经 五十五难》指出:“积者五脏所生,聚者六腑所成;《素问 经脉别论》 “勇者气行则已,怯者著而为病也。”饮食损伤、脾胃虚弱、肝气抑郁、感受邪毒、是肝癌的主要病因。正气亏虚、脏腑失调则是肝癌发病的内在条件。吾师注重补脾益肾,同时化瘀软坚,清热解毒,攻补兼施,结合辨证,以自己的经验方肝复方为主随症加减治疗,疗效佳。该患者长期于我师门诊服用中药治疗,随诊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