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某,女,44岁,湖南省郴州市人。
患者于2006年11月体查B超发现肝内肿块,CT示:左肝肿块,约3*3cm大小,于2006年11月25日在湘雅三医院行肝癌根治手术。术后病理:肝细胞肝癌。术后定期复查。2007年11患者复查发现复发,因肿块位置不佳,射频及手术困难,故介入治疗2次。既往有乙肝并肝硬化病史。2008年11月求治吾师。
一诊(2008年11月12日):
现症见:乏力,偶觉肝区不适,纳可,二便尚调。查舌红,苔微黄,脉细。
辩证:肝瘀脾虚证。
治法:健脾理气,化瘀软坚,清热解毒。
主方:肝复方加减
处方:党参 10g、黄芪 30g、白术 10g、茯苓 10g 、枸杞 10g 、菟丝子10g、夏枯草 15g、生牡蛎(先煎)30g、陈皮 10g、黄连3g、吴萸3g、鳖甲(先煎)10g、田基黄15g、蛇舌草 30g、半枝莲30g、重楼 9g、甘草 5g 。30剂,水煎服,嘱每次服药2次,日服一剂。
二诊:(2008年12月12日):病史同前,患者肝区不适明显减轻,余未诉特殊不适,夜寐欠安,二便调。舌红,苔薄黄,脉细。AFP (2008.12.9):38.3ng/ml,肝功能(2008.12.9):AST 43.0u/L,TBA 14.2umol/L。原方继续30服。
三诊:(2011年2月25日):患者2010年10月再次发现肝内肿块,大小约1cm,于11月在湘雅三医院再行手术治疗,现:乏力、右胁不适,纳可,寐欠安,二便调。舌质暗、苔薄白、脉细。AFP(2010.12.28)41.4ng/ml。中药原方加灵芝10g、酸枣仁20g,养心补气安神,继予前方进30剂。
四诊:(2012年04月26日):患者一直于我院门诊口服中药治疗,现:肝区偶有胀痛不适,纳寐可,二便调,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查:AFP:正常范围,B超示:1.肝硬化、脾大;2.肝内稍高回声团:考虑肝癌术后声像改变。继予前方+玄胡 10g、木香10g,行气消积止痛,进30剂。
五诊:(2013年02月25日):患者一直于我院门诊口服中药治疗,现:肝区偶有不适,纳食可,夜寐安,二便调,食后腹稍胀,舌淡暗、苔薄白、脉细。查:AFP:正常范围,B超示:1.肝硬化、脾大;2.肝内稍高回声团:考虑肝癌术后声像改变;3.双肾、双输尿管、膀胱未见明显异常。继予前方+枳壳10g、木香10g,行气消积,进30剂。
之后患者一直坚持中药治疗,生活质量佳。
按:肝癌术后5年复发率高达70%以上,中医认为肝癌的发生与感受湿热邪毒、长期饮食不节、嗜酒过度及七情内伤等引起阴阳失衡有关。但能否发病还决定于正气的盛衰。肝癌的病机为脾气虚弱、肝郁气滞、疏泄无权、肝郁化火。
中医理论认为肝脾之间存在着乘侮关系,肝癌病位在肝,其变在脾,故各医家都非常重视健脾理气法在治疗肝癌的作用。潘敏求教授认为应用健脾理气法,取“养正积自除”之意,其理论源于李东恒的《脾胃论》。患者素来情志不畅,肝气郁结,日久形成肝内肿块,肝气横逆犯脾,脾为后天之本,脾虚生化无源,脾运不健,可引起气滞、湿阻,对癌瘤的发生、发展都有很大的影响。从长期临床实践看,应用健脾理气法,佐以化瘀软坚,清热解毒法,疗效较优,实有强调的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