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教授发热医案赏析
医案:
戴某,女,XX岁。
初诊日期:2016年7月5日。
主诉:寒热、咳嗽1月余。
现病史:患者午时发热,体温37-38°C,午后热退,伴有咳嗽咳痰,经湘雅医院检查排除TB,CT示支气管并感染,生化、血常规等正常,用抗感染及中药治疗后症状未改善,现仍然午时发热,午后热退,夜间烦热,但体温不高,时觉恶寒,微汗出,咳嗽痰少、粘,时头痛鸣,精神、食纳尚可,二便调。
查舌红,苔黄厚润,脉弦细。
诊断:痰热阻肺,卫表失宣
处方:参苏饮加减,用药如下:
法半夏10g, 化橘红10g, 茯苓10g, 炙甘草6g, 桔梗7g, 前胡10g, 苏叶6g, 葛根15g,知母10g, 柴胡10g, 黄芩10g, 桑叶10g,桑白皮12g,炒苦杏仁10g, 炒蔓荆子10g, 蝉蜕6g, 北沙参10g。
7剂,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
分析:患者低热咳嗽月余,其表现似为内伤发热,易误诊为阴虚发热咳嗽,患者烦热咳嗽,经滋阴清热、止咳化痰后症状未改善。现有恶寒、头痛,提示表症未解,所谓“有一分恶寒,便有一分表证”。结合舌脉舌红,苔黄厚润,脉弦细。辩证为痰热阻肺,卫表失宣证。故果断予参苏饮加减解表清肺。参苏饮出自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具有益气解表,理气化痰的功效,主治虚人外感风寒,内有痰湿证。汪昂在《医方集解·表里之剂》曰:“此手、足太阴药也。风寒宜解表。故用苏、葛、前胡;劳伤宜补中,故用参、苓、甘草;橘、半除痰止呕,枳、桔利膈宽肠,木香行气破滞。使内外俱和,则邪散矣。”患者精神食纳尚可、二便尚调暂气虚不甚,故方中易大补元气之人参为北沙参益气养阴清肺;患者尚无明显气滞表现,故去枳壳、木香。加桑叶、蔓荆子、蝉蜕、柴胡疏散风热,知母、黄芩清解里热,桑白皮、杏仁宣降肺气。该方一为散补并行,则散不伤正,补不留邪;二是气津并调,使气行痰消,津行气畅。三是表里同治,使表解里清,热退身凉。
2016年7月12日二诊,服上方一次,当晚即无烦热、汗出,午间体温37.1°C似稍发热稍恶寒,仍有咳嗽痰少,感乏力,舌淡红,苔黄润,脉弦细。处方:党参20g, 白术12g, 茯苓12g, 炙甘草6g, 陈皮10g, 制远志6g, 款冬花10g, 炒苦杏仁10g,杜仲15g, 木蝴蝶5g, 淮山15g, 白芍12g, 附片3g, 麦冬20g, 砂仁3g, 桑白皮12g。7剂,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
分析:首诊后患者症状很快缓解,但出现了乏力,且有恶寒,说明初诊虽辨证用药无误,但服药过剂,阳气虚损。故治法改为温阳益气,润肺止咳,以异功散合白芍附子甘草汤加减。异功散出自钱乙《小儿药证直诀》,主治:脾胃气虚兼气滞证,有益气健脾,行气化滞之功用,常作为补益中焦脾胃的基础方,临床运用广泛;《伤寒论》第68条:“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患者服药后汗出,现仍有恶寒,说明表证未解,发汗后伤了营卫之气,不能固密体表,也不能温分肉,肥腠理,就会出现恶寒。故用芍药配甘草,酸甘化阴,主步营阴;附子配甘草,辛甘化阳,主补卫阳。予制远志、款冬花、木蝴蝶、杏仁、桑白皮共凑宣肺化痰止咳之功,诸药合麦冬益气养阴润肺,益胃生津,则无发散伤阴之虞。砂仁助陈皮行气健脾;淮山、杜仲平补肝肾,其中淮山肺脾肾三脏同补,二药合用使肝肾之气得充,则机体抗邪增强。2016年7月19日三诊。昨日咳嗽加重,今日腋温37°C,前数日体温36.6°C左右,今稍有粘黄痰,舌暗红,苔中心稍厚边薄白,脉弦细。处方:明党参15g, 白术10g, 茯苓10g, 炙甘草6g, 法半夏9g, 陈皮6g, 炒苦杏仁10g, 桔梗6g, 苏叶6g, 桑叶10g, 野荞麦根20g, 薏仁20g, 杜仲15g, 木蝴蝶4g, 海蛤粉10g, 麦芽20g, 夜交藤15g, 丹参12g。7剂,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
分析:患者服温阳益气、润肺止咳之剂体温进一步下降,无明显汗出,说明二诊辨证无误,其感觉稍有寒热为虚阳不潜表现。本次反复为复感外邪,故六君子汤加减,益气健脾,燥湿化痰,合薏米、麦芽固护中焦脾胃之气。继续予苏叶、桑叶解在表之邪,加杏仁、桔梗、海蛤粉、野荞麦根、木蝴蝶予宣肺止咳,清热化痰。夜交藤、丹参养心安神活血。杜仲补益肝肾。全方虽用药平和,但抓住主症,统筹兼顾,重点突出,丝丝入扣。韩教授称此为刘炳凡老师治咳心法。
2016年8月3日四诊,服上方诸症平复,已停药1周,体温36.5°C,偶有咳嗽,今日因头晕来诊,舌淡红,苔薄,脉弦细。处方:明党参15g, 白术10g, 炙甘草6g, 茯苓10g, 浙贝母10g, 化橘红10g, 炒苦杏仁10g, 天麻10g, 刺蒺藜12g,制远志6g, 当归10g, 白芍12g, 石斛15g, 葛根20g, 川芎10g,麦芽30g。14剂,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 予八珍汤加减,气血双补为基础,易人参为明党参,补气利咽,润肺化痰;去熟地以防滋腻碍胃;浙贝、杏仁清肺止咳;天麻、刺蒺藜、葛根、制远志、石斛平肝止眩,滋阴熄风;化橘红、麦芽理气健脾和胃,使诸药补而不滞。再进14剂。随访3月患者无再发热。
结语:①抓住主症,关键需明确外感内伤,本案容易辩证为阴虚发热、咳嗽,辩证准确则迎刃而解;②患者阳虚表现不典型,用药过于寒凉更易伤阳,突出重点,阴阳同调,用药平和,使药到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