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人才培养
中医师承
刘炳凡工作室
工作室简介
名老中医个人简介
工作室概况
工作室团队
荣誉展示
工作室动态
科学研究
学术思想
临床研究
科研成果
薪火传承
传承谱系
传承弟子
弟子研究及感悟
传承之路
专著与论文
学术讲座
视频专栏
医案荟萃
特色经验方
养生保健
大师风采
媒体报道
个人剪影
生活逸事
1传染性软疣
来源:撰稿  作者:管理员
时间:2017年09月01日 14:12  浏览:

刘某某,男,42岁。

    主诉:皮肤散在黑色丘疹2年余,加重半年。

    病史及现在症:2年前无明显诱因胸部出现散在小丘疹,约芝麻大小,不痛不痒,色黑、质硬,抚之触手。某医院诊断为“传染性疣”,针药迭进2年余而罔效。近半年来,丘疹日趋增多,增大,已达黄豆大小,向四肢蔓延,有遍及全身之势。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细。

    辨证:经络瘀阻,气血凝滞。

    治法:活血通络,以散坚疣。

    方药:内服:三藤汤(刘老经验方)加味:夜交藤15g,常春藤15g,鸡血藤15g,制首乌15g,丹参10g,白芍10g,薏苡仁12g,天葵子10g,菝葜10g,土贝10g,壁虎5g,麦芽10g,鸡内金3g,炙草5g。14剂。外治:鸦胆子30g。去壳取仁捣如泥,敷最初发现的“母疣”处。量疣大小,将胶布一小块剪一孔贴健康肌肤上露出疣头,敷以鸦胆子泥约2mm厚,再复盖胶布,1星期换药1次。

    二诊:母疣消失,周身小疣渐退、趋平、变小。病人欣然复诊,嘱停外敷方,内服方加焙蛇蜕3g,炒皂角刺3g。14剂。以消余疣,渐愈。

    按:疣,首见于《灵枢》经,又名“疣目”。《薛己医案》云:“疣属肝胆少阳经,风热血燥,或怒动肝火,或肝客淫气所致”。故清热凉血,活血通络为治之常法。本例重在外治,鸦胆子苦寒有毒,有祛腐之功,据民间经验及《中药研究文献摘要》载:“鸦胆子油可治寻常疣,尖锐湿疣,瘢痕疙瘩,人体赘瘤。”刘老运用鸦胆子腐赘,配合内服三藤汤以活血通络,佐以大队散结解毒之品,为防驱邪伤正,又佐以首乌、白芍滋阴。使赘疣很快萎缩,腐蚀枯落。但鸦胆子有毒,使用时须注意不损健康皮肤。

2月经失调

龙某某,女,35岁。1987年4月30日初诊。

    主诉:月经1月2次,淋漓不尽3年,伴经量增多1年。

    病史及现在症:患者3年前开始出现1月2次月经,每次淋漓7~10天始尽,近1年来经量增多,经中西药物治疗未见疗效。现月经于开始3天量多如崩,渐次淋漓约10天,1月之中只有几天干净,深以为苦。经色暗淡质稀,经前乳胀,牵引两胁,右腰骶部疼痛,头晕痛,甚则恶心,气短乏力,多梦纷纭,面唇萎白,舌淡胖有齿痕,脉微。

    辨证:脾虚气陷、血失统摄,兼肝郁血瘀。

    治法:补脾益气、升陷摄血,佐舒肝活血。

    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减:北黄芪30g,党参15g,白术10g,炙升麻3g,软柴胡3g,蒲黄炭15g,荆芥炭5g,仙鹤草15g,地榆炭15g,莲房炭10g。10剂。水煎温服。

    二诊:月经显著减少,且5天即净,疲乏无力,面白唇淡,舌质淡,脉细弱,予归脾汤原方10剂,嘱药尽再服归脾丸2个月善后。1年后随访,月经周期、量、色、质均正常,基本治愈。

    按:刘老治疗月经过多、崩漏,常从整体出发,以归脾汤合二至丸加三炭(荆芥炭、蒲黄炭、灵脂炭)健脾益气养阴、化瘀止血而收卓效。本例气短属中气下陷,师其法以补中益气汤加减补脾益气,升陷摄血以治主证。去辛温动血之当归,加地榆炭、仙鹤草、莲房炭、蒲黄炭、荆芥炭化瘀活血、收敛止血以治标证,且柴胡舒肝,蒲黄活血兼治次证。标本兼顾,主次同治,故获良效。若夹肝肾阴虚者,以桔梗易升、柴,否则耗劫肝阴,造成不良后果。

3精神分裂症

熊某某,女,29岁,1985年11月8日初诊。

    主诉:语无伦次,幻听幻视,失眠惊恐,抑郁痴呆伴纳呆2年。

    病史及现在症:患者两年前出现神志失常,时而语无伦次,妄言妄见,失眠多梦,甚则彻夜不眠;时而抑郁沮丧,暗自悲泣,喜独居暗室,惊恐不安,甚则神志痴呆,不饮不食,卧若昏迷状,久治无效。症见:神情淡漠,精神萎靡,目光呆钝,沉默寡言,时欲悲泣,心神恍惚,夜难成寐,恶梦纷纭,不欲纳食,面色暗滞,舌淡苔薄腻,脉弦小而滑。

    辨证:心脾两虚,痰迷心窍。

    治法:健脾化痰,养心安神。

    方药:归脾汤加减:北黄芪12g,白术10g,茯神12g,炙甘草12g,当归10g,桂圆肉10g,柏子仁10g,酸枣仁10g,生远志10g,菖蒲30g,广木香3g,广郁金10g,鸡内金3g,生麦芽10g,红枣5枚。14剂,水煎温服。1987年7月患者前来致谢,知其服药期间大呕1次,吐出绵延不断、胶粘透明状痰涎甚多,未吐之先,郁闷难安,即吐之后,神清气爽,药后诸症消失,一如常人。1988年11月10日追访,患者除体质尚弱外,前病未再发作,完全治愈。

    按:刘老治疗癫症,常从调整脏腑功能出发,用健脾化痰治本,养心安神以治标,以归脾汤加减而获效。本例病经两载,表情淡漠,精神萎靡,不欲纳食,心神恍惚,失眠多梦,为心脾两虚;时欲悲泣为脏躁,亦属心脾不足;目光呆钝,沉默寡言,面色暗滞,苔腻脉浮为痰阻气机。故师其法以归脾汤合甘麦大枣汤补养心脾、安神定志,郁金开郁,菖蒲、远志化痰开窍,鸡内金、麦芽开胃助化,药中病机,获效迅捷。然,两载痼疾,竞半月而瘳,殊难尽释,是否与重用菖蒲、生远志(生远志可以引起呕吐)有关,尚待进一步探究。

    “人以胃气为本”,人所共知,但苟非经验宏富者,临证岂能时时顾护胃气哉!余浅薄,亦以治脾而愈以上诸疾者,皆跟师临证之得也。(胡不群)

4.原发性高血压病

刘某某,男,63岁。

    主诉:头痛头昏,耳鸣,心烦,失眠伴腰酸腿软2年。

    病史及现在症:患者近2年来经常头痛、头昏、耳鸣、心烦、失眠,自感上重下轻,腰酸腿软,行步恇然。面有油光,大便干结,四五日一行。有高血压病史数年,血压波动在190~180/120~110mmHg之间,服降压药每降而复升。颞动脉搏动明显,眼结膜微红,舌质紫暗、苔薄微黄,脉弦劲有力。检查提示眼底动脉硬化,胆固醇增高,6.76mmol/L。

    辨证:肝肾阴虚,肝阳上亢。

    治法:滋水涵木,和阳息风。

    方药:经验方“潜阳滋阴安神方”加减:制首乌15g,生地15g,丹皮10g,泽泻10g,女贞子30g,旱莲草15g,草决明15g,珍珠母25g,龟板15g,鳖甲15g,桑叶10g,菊花3g,另以锈铁烧红淬水兑药。15剂。

    二诊:症状减轻,晚上能睡4~5小时,大便已畅,面部油光消失,步行渐稳,但晨起有恶心感,舌质红苔薄白稍腻。原方去生地、草决明,加法夏、广陈皮各5g。15剂。

    三诊:头晕缓解,睡眠转佳,血压稳定在150/90mmHg。

    按:此例老年高血压病为肾水亏虚,肝阳升逆无制,表现为头晕、耳鸣、心烦、失眠、头重脚轻、面有油光、腰膝酸软。刘老予以滋水涵木,养阴和阳,方用刘老治疗失眠的经验方“潜阳滋阴安神方”加减,去方中芍药、生牡蛎、牛膝、甘草,加凉血散瘀之丹皮,利水渗湿泄热之泽泻,清热润肠通便之草决明。泽泻、草决明共用,使热从二便解。本例大便干结,四五日一行,而非峻剂所宜,草决明有大黄通便之功,无大黄攻伐之弊,不失为老年便秘的一味良药。

5类风湿性关节炎

张某某,女,48岁。1989年6月10日初诊。

    主诉:四肢关节、腰部疼痛伴关节活动受限2年余。

    病史及现在症:患者因四肢多关节疼痛、腰痛,于两年前由外院诊断为类风湿性关节炎。经中西医治疗,效果不显。现仍感四肢关节及腰部疼痛,逢天冷或接触冷水则痛甚,关节活动受限,面色晦暗,乏力,少寐,纳可,二便调。舌质淡,苔薄白,脉弦细。查:血沉44mm/h,抗“O”>400IU/ml,类风湿因子(+)。

    辨证:阳虚寒湿阻络,肝肾俱虚。

    治法:健脾益气祛湿,温阳散寒通络。

    方药:六君子汤、防己黄芪汤合真武汤加减:党参12g,白术10g,茯苓12g,炙草5g,法夏5g,广陈皮5g,北黄芪15g,防己6g,附片5g,白芍12g,鸡血藤15g,青风藤15g,夜交藤15g,五加皮5g,杜仲10g,淫羊藿12g,砂仁3g,鸡内金3g。14剂。

二诊(6月24日):诸症好转。以上方出入治疗两月余,关节疼痛消失,活动自如,类风湿因子转阴,抗“O”<400IU/ml,血沉15mm/h。

    按:本例发病多与素体阳虚,腠理疏松,久病未愈,导致正气益虚,故治疗以扶正固本为主,方以六君子汤加砂仁、鸡内金健脾和胃,以固后天之本,如刘老所说:“脾胃有病则治之,无病则护之。”本例,一则健脾和胃,二则防祛邪之品损伤脾胃,俟化源充足,四肢得以濡养,则活动自如。痹证迁延日久,则进一步损及肝肾。根据刘老用药经验,于方中配伍杜仲、淫羊藿等补益肝肾之品以固先天之本,肾气旺,精血足,则髓生骨健,关节筋脉得以淖泽濡养。更以黄芪伍防己、鸡血藤、青风藤、夜交藤益气通络,祛风除湿;与五加皮相配伍益气强筋,固表除痹;白芍与附片相伍温阳散寒,通痹止痛,用白芍之意在制附片温燥之性而取其用,实由仲景乌头汤化裁而来,全方虚实相兼,标本同治,重在治本,故获良效。

6食道癌

邓某某,男,62岁。

    主诉:食入即吐4月余。

病史及现在症:患者4个多月前出现食入即吐,发病以来,每日只能进流质1~2两,逐渐消瘦。经湘雅医院诊断为“食道中段癌”,食道狭窄,吞咽受阻。症见:不能进食半流质或固体食物,食道部位灼热疼痛,精神极差,口干,大便干燥。舌暗红,苔薄黄,脉弦细涩。刘老诊为“噎膈证”。

辨证:顽痰瘀血,内阻胃气。

    治法:滋养胃阴,豁痰软坚,化瘀通络。

    方药:制首乌15g,沙参10g,丹参10g,九香虫5g,水蛭3g,壁虎5g,急性子5g,海藻10g,黄药子5g,麦芽10g,炙甘草5g,细糠30g,牛口涎1杯。10剂。

    二诊:诸症明显减轻。继服上方100余剂,饮食增进,每日能进食500g以上,疼痛消失。X线摄片复查示“食道中段狭窄变宽”。1年后追访,病人情况良好。

    按:食道癌中医属噎膈证范围,《景岳全书·噎膈》曰:“噎膈一证,必以忧愁思虑,积劳积郁,或酒色过度,损伤而成。”此患者由于素嗜烟酒,以致胃肠积热,炼津为痰,痰热内蓄,日积月累,津伤血燥,瘀血停滞,阻于食道,以致吞咽困难。治宜润利通络法。方中制首乌、沙参、丹参养阴清热,急性子、海藻化痰软坚,细糠、牛口涎润利滑下,方中妙用九香虫、水蛭、壁虎化瘀通络,如九香虫性味咸温,无毒,入肝脾肾经,理气止痛,治胸膈之气滞,《本草新编》中记载九香虫:“虫中之至佳者,入丸散中以扶衰弱最宜……以其性滑。”本方中九香虫得养阴药,温而不燥,以扶癌症之衰,理气止痛,有润滑向下之性;水蛭善入,能破陈久之瘀血,壁虎至经络入血分消肿核;牛口涎细糠解毒润利向下行,诸药相配,疏通经络,破坚消积,滑以去着,疏通阻滞之食道。

7雷诺氏综合征

刘某某,女,23岁。

    主诉:四肢麻木冷痛5年,加重伴指端青紫1年。

    病史及现在症:患者5年前因下乡劳动,寒温不节,四肢出现麻木冷痛,以双上肢末端为甚,近年来病情加重,发展至双上肢不能接触冷物。接触冷水后指端青紫,疼痛难忍,一手指僵硬,手不能执笔写字,患者十分痛苦,因而休学,多方求医。西医院诊断“周围末梢神经炎”、“雷诺氏综合征”,给予止痛、消炎、维生素之类,病未缓解。每逢经期小腹坠胀疼痛,经水欲下不下,四肢厥冷,冷汗淋漓,经少色黑有块,经期延长。舌质淡紫,苔薄白,脉弦细带涩。

    辨证:寒邪凝滞经脉,络脉不通。

    治法:补气温经,化瘀通络。

    方药:黄芪12g,白术10g,茯苓10g,炙甘草5g,附片5g,水蛭3g,地鳖虫10g,丹参10g,五灵脂10g,蒲黄10g,鸡血藤10g,夜交藤15g,炒桑枝15g。14剂。

    二诊:症状大减,四肢冷感麻木均减轻,饮食增进,能执笔写字,尚欠灵活。乃于原方加肉桂1g(同煎)。14剂。先后服药50余剂,手执笔自如,下冷水亦不感疼痛,痛经病除,患者半年后复课,情况良好。

    按:雷诺氏综合征属中医痹症范围,《灵枢•经脉篇》云:“寒邪客于经脉之中,则血泣而不通。”《素问•调经论》又云:“气血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而不流,温则消而去之。”此例乃寒邪凝滞经脉致脉络不通。“不通则痛”,故用温经通络法,血属阴类,非阳不运,气为阳化,气行血行,黄芪、白术、茯苓补气行血,附片、肉桂温阳,五灵脂、蒲黄活血化瘀,方中水蛭、地鳖虫、附片、肉桂用法最巧,水蛭《本草百种录》亦云:“水蛭最善食人之血,而性又迟缓善入;迟缓者生血不伤,善入者坚积易破,借其力攻积久之滞,自有利而无害也。移取水蛭性迟缓善入,生血不伤;地鳖虫咸寒有毒,得温补药寒而不凝,破积通络,入血软坚之用;附子走而不守,通行十二经脉,肉桂少量“辛则善散,热则通行,疏通血脉,宣导百药。”监制地鳖、水蛭咸寒之性,诸药相配,温中有通,故能破瘀积通血络,治愈久滞之疾。

8脊髓空洞症

李某某,男,17岁。

    主诉:四肢外侧痛温觉消失伴肌肉萎缩4年。

    病史及现在症:患者4年前四肢外侧痛温觉消失,渐见肌肉萎缩,四肢无力,稍远行则艰难,面色白光白无华,纳差。经湖南医学院检查,诊断为“脊髓空洞症”,服用维生素B1,肌注维生素B12等药罔效,患者因病休学。症见:四肢外侧痛、温觉消失,用烫法及刺激法均无感觉,双腿无力,步履艰难,腰酸无力,二便正常。舌淡,苔薄白,脉沉细。

    辨证:髓海空虚,瘀血入络。

    治法:补肾填精,化瘀通络。

    方药:制首乌15g,丹参10g,鹿角霜10g,骨碎补10g,核桃肉15g,黄芪15g,当归10g,白芍10g,附片5g,上肉桂2g,红花3g,桃仁5g,地龙6g,水蛭3g,地鳖虫10g。14剂。

    二诊:精神好转,双下肢较前有力。原方30剂。

    三诊:四肢痛温觉逐渐恢复,肌肉逐渐丰满,恢复上学。为巩固疗效,以制首乌15g,丹参10g,鹿角霜10g,核桃肉12g炼蜜为丸,服用半年,病告痊愈。

    按:“脊髓空洞症”属中医痿症范畴。《临证指南医案•痿》邹滋九按云:“盖肝主筋,肝伤则四肢不为人用,而筋骨拘挛;肾藏精,精血相生,精虚则不能灌溉诸末,血虚则不能荣养筋骨。”本案由于肝血不足,髓海空虚,不能濡养筋骨,崇《内经》“虚则补之”,采用养肝柔肝、补肾填精、化瘀通络之法,方中地龙、水蛭、地鳖虫为其妙用。如地龙性味咸寒,善行走窜,其性下行,走血分能通血脉,利关节,消瘀滞,疗痹痛。”地鳖咸寒入血软坚,水蛭善入血分而破坚积,三药同用,通血脉、消积滞,虽味咸寒,得补肾填精,温阳之附子、肉桂寒而不凉,更能发挥其用。

9偏头痛

某男。

    主诉:反复发作偏侧头痛4年。

    病史及现在症:患者近4年来反复发作偏侧头痛,发病频繁,逢季节交替、饮食刺激、动作劳累常可诱发,湘雅医院脑血流图检查提示脑血管紧张度增强,诊断为“血管性头痛”,经服用止痛片和扩张血管而暂时缓解。患者头痛每发作1次,半月不能工作,记忆力下降,烦躁,头部烘热感,头左侧麻木不仁,纳减,神疲,大便干结。舌淡红,少苔,脉弦细。

    辨证:肝肾阴亏,络脉受阻。

    治法:养阴通络熄风。

    方药:制首乌15g,丹参10g,玉竹10g,熟地12g,淮山12g,全蝎3g,蜈蚣1条,茯苓10g,白芍12g,女贞子15g,旱莲10g,蒺藜10g,杭菊5g,珍珠母20g,草决明12g,大云12g。14剂。

    二诊:头痛再未发作,继服14剂。至今6年,疗效巩固。

    按:此案据脉证属肝肾不足,阴血亏损,络脉损伤,治宣滋养肝肾之阴,肾水充足能上注于脑,滋养脑髓,方中蜈蚣、全蝎达气血凝聚之处,疏通经脉,蜈蚣辛温有毒,祛风定惊,攻毒散结,镇痛止痉,内治肝风萌动之眩晕、抽搐、痉挛,外治经络中风,口眼斜,手足麻木,《医学衷中参西录》云:“蜈蚣走窜力最速,内而脏腑,外而经络,凡气血凝聚之处,皆能开之。”全蝎辛平有毒,归肝经,其性峻烈,本品善于走窜,循表入里,能穿筋透骨,两药性味辛温,得滋肾养阴、补肾填精药,则温而不燥,能通脑活络,止疼痛,直达病所。

10唇癌

杨某某,男,67岁。

    主诉:下唇肿块反复溃烂流水疼痛半年,加重2月。

    病史及现在症:半年前下唇生一肿物,上起“火泡”,擦破后反复溃烂流水疼痛,影响进食,在某医院行下唇肿物切除术,病理报告为“右下唇鳞状细胞癌。”手术后因白细胞减少,不能进行化疗。术后2个月来诊,唇肿大如杯,原切口处如翻花石榴状,溃烂流水,疼痛牵扯到右侧头面部,口干,大便结,小便短黄。舌质红,苔薄黄,脉弦细而驰。

    辨证:阴伤热炽,毒滞血瘀。

    治法:养阴清热解毒,活血通络化瘀。

    方药:三参首乌汤、二至丸合犀角地黄汤加减:太子参15g,沙参10g,丹参10g,首乌15g,女贞子15g,旱莲草10g,生地15g,丹皮10g,白芍12g,黄精15g,蒲黄10g,天葵子10g,土茯苓10g,甘草5g,蛇蜕5g,皂刺炭3g。14剂,水煎服。外用蛞蝓、鼠妇等分烘干,加冰片少量研细,麻油调匀敷患处,日夜数次。

    二诊:肿胀疼痛及溃烂流水均减轻。内服以原方随证加减,外搽守方不变,坚持治疗三个月,癌溃烂处全都平复收口生肌,疗效至今巩固。

    按:“唇癌”中医称“茧唇”,《素问•六节脏象论》云:“脾胃为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其华在唇四白……”此为湿热蕴结于脾,营气不从,郁而生火,痰火郁结,挟瘀血结于唇,治宜养阴清热解毒,方中蛇蜕性味甘咸无毒,性窜而善祛风,皮而善蜕,故治皮肤疮痒,有祛风脱敏之功。更妙在外用地虱婆(鼠妇)、蛞蝓祛腐生新,托毒外出。《本草经疏》云:“蛞蝓咸寒软坚,则经脉舒缓、经络通达,而诸证除矣。”地虱婆性味酸凉无毒,《本草经疏》:“地虱婆主治气阻及血,湿热蕴结,破血利水,解毒止痛。”另加冰片辛温香窜善走能散,通诸窍,散郁火,诸药相配,内外相攻,咸寒软坚,酸凉解毒,相辅相成。

11抑郁症

    刘某某,女,38岁。

    主诉:失眠,胆怯,心慌伴心烦,悲哭,乱语1年。

    病史及现在症:患者素情志抑郁,不善交流。近1年来,渐起失眠多梦,反复出现胆怯、心慌,有时心烦,精神不爽,悲哭,乱语,体倦,纳差,二便如常。沉默不语,表情淡漠。舌质淡嫩,苔薄白,脉弦细。

    辨证:心脾不足,心肾不交,神不守舍。

    治法:养心益脾,柔肝滋肾,佐以镇静安神。

    方药:三参首乌汤、二至丸合甘麦大枣汤加味:太子参15g,沙参10g,丹参12g,制首乌15g,女贞子15g,旱莲草12g,炙甘草5g,麦芽10g,大枣7枚、玉竹15g,白芍15g,枣仁10g,柏子霜5g,桂圆肉10g,珍珠母20g,龙齿12g。7剂。另每剂用黄连1g与烧红锈铁淬水兑药服。

    二诊:心慌,胆怯,悲哭,乱语均缓解,能入睡,食纳增加,但多梦,舌苔薄白,脉沉细。原方去柏子霜,加生地15g,大枣5枚。15剂。服完精神振作,逐渐康复。

    按:金匮曰:“妇人脏躁,喜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数欠伸。”此多因情志抑郁,心脾受损,脏阴不足而成。本例患者,胆怯、心慌,乃心脾不足,肝肾阴虚;由于郁而不畅,故表情淡漠;由于水火不济,故心肾不交,神不守舍,而啼哭、乱语、失眠多梦。治以益心脾、养肝肾,生铁落镇静安神。反佐黄连以泻心火除心烦,使阴阳平衡则愈。并晓以乐以忘忧,则心情愉快而疗效巩固。

12小儿夜啼

万某,女,3岁。

    主诉:夜啼伴烦躁不安2年余。

    病史及现在症:患者出生3个月后即夜啼,烦躁不安,哭无虚夕,服镇静安眠剂可暂时缓解,不能根治。白天精神不振,食纳一般,口干饮水,大便干结,小便夜多。烦躁啼哭时,手足乱动,汗出气急。经中西医治疗,已近3岁,未获疗效。其父母轮流守护,疲惫不堪。因亲友之荐,远道到长沙请刘老诊治。其父母代诉:近因秋躁,更夜不成眠,口干引饮,尿多便结。察其体型瘦弱,面白无华,头发作穗,目有浮光,对周围事物敏感,性情乖戾,哭声尖锐。舌质红,无苔垢,脉细数。

    辨证:阴虚火旺,上扰心神。

    治法:滋阴潜阳,养心安神,补牌和中。

    方药:甘麦大枣汤加味:甘草6g,小麦20g,大枣7枚,生地12g,丹参6g,龟板12g,龙齿12g,白蜜30g(蒸兑)。10剂。因其头热而足冷,嘱每晚用艾叶30g煎水洗足,头部枕以凉席(温下清上)。

    二诊:服1剂后,夜能睡2小时,10剂后能睡4~6小时,头已不热,足已不冷,口渴大减而夜尿少,汗出止而大便调,舌质淡红,已生薄白苔。原方,20剂。

    三诊:眠食正常。改六君子汤加黄芪6g,丹参10g,炙远志2g,酸枣仁5g,生地10g,百合5g,大枣3个、麦芽10g,鸡内金3g,14剂。服完病愈,疗效巩固。

    按:脏躁乃“子脏”发躁,妇人常见之疾也,尤以更年期为最。小儿患此,未之闻也。然则,刘老据陈修圆“五脏属阴,不必拘于何脏”之说,认为只要脏阴不足而发躁,即是不必泥于“子脏”。且甘麦大枣汤方后注“亦补脾气”,而脾为生化之源,为脏阴化生之根本所在。脏躁不仅为妇人常见之疾,即男性亦可见。循此推理,则小儿亦未尝不可见也。有是证,用是药,何必为“妇人脏躁”限定眼目。曾遇一例躁啼不止2年零7个月的病儿,按脏躁治而愈。非经验宏富,思路活泼者,何能臻化此境。

13食道癌

刘某某,男,64岁。

    主诉:进食梗阻3个月。

    病史及现在症:有饮酒史,三个月前进食梗阻,厌油,腹部胀痛,逐渐消瘦,只能食少量糖拌稀饭。经湖南医学院附二院作食道镜检,诊断为“食道中下段癌”,患者拒绝手术,遂来我院求治。就诊时,食之即吐,日进2两流质,厌油,腹胀,消瘦,口干喜热饮,大便干结,舌淡红,苔润白,脉弦细。

    辨证:阴虚气结,顽痰瘀血阻塞食道,结滞不行。

    治法:滋阴开结,软坚化痰。

 方药:经验方通利消症方加减:太子参15g,沙参12g,丹参12g,制首乌20g,菟丝子15g,女贞子15g,旱莲草10g,法半夏5g,陈皮5g,壁虎5g,急性子5g,蜈蚣1条、瓦楞子12g(煅)草决明12g,肉苁蓉12g。每两小时服药1次。另杵头糠10g,白蜜30g(饭上蒸1次)兑服。每服1茶匙,细咽缓吞。

    二诊:服上方10剂,食道梗阻感明显减轻,大便亦润通,每日能进流汁5~6两,但食道仍有疼痛感,口干,舌脉同前,仍上方加重丹参15g,加水蛭10g,海藻10g,继续服14剂。

    三诊:患者症状继续减轻,纳食增进,精神好转,口干减,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缓。仍以养肝肾之阴之药佐之。另用单方鲜菝葜200g,猪肉2两,炖汤吃,始终坚持此方,共服菝葜18.5kg。食道梗阻感完全消失,饮食如常,病者1年后反映情况良好。

    按:食道中下段癌系中医的膈食证。《医述》引《会心录》云:“愚按膈证病在上焦,其源实在下焦……”。而膈证之火,其根实发乎肾,若肾中水亏,不能摄伏阳光。故虚火上浮,火与痰结搏于食道,致使膈塞不通,食不得下。” 经验方通利消症方由三参首乌汤、二陈汤、失笑散加急性子、水蛭、壁虎、蜣螂、菝葜等组成,全方养阴清热,化痰散瘀,软坚散结。除按“阴虚气结”论治外,单方菝葜味虽甘温而带涩,宜配伍猪肉炖汤,能消肿软坚,润肠通下,始终坚持服之,与内服药相辅相成,济上焦之枯,润肠道之燥,因而收效甚良。仍不失养阴开结,益血润肠之治。

14肝癌

    陈某某,男,67岁。

    主诉:右胁肋胀痛,食后腹胀伴黄疸、消瘦1年余。

    病史及现在症:近年发现右胁肋胀痛,食后腹胀,以夜为甚,面色发黄,消瘦,丧失体力劳动。往湘雅医学院扫描,诊断为“肝右叶外侧占位性病变”、“肝癌晚期”(扫描号78585)。认为治疗及手术效果不佳,建议回家休养,患者家属抱最后一线生机求诊于中医。就诊时已20天未进硬食,食后腹胀,只能进极少量果汁、冰棒,维持生命,察其面部黄如桔色,恶病质,精神蒌靡,腹大如箕,腹壁静脉怒张,有腹水,肝区阵发性剧痛,下肢浮肿,小便茶褐色,量少,舌质稍红,苔薄黄,脉弦。

    辨证:肝阴亏极,毒瘀内阻。

    治法:益气养阴,活血化瘀,消肿利尿。

    方药:太子参15g,沙参12g,丹参15g,紫参(石见穿)15g,金钱草15g,茵陈15g,麦芽10g,甘草5g,鸡内金7g。15剂。另:每日以柘木30g煎水代茶。

    二诊:肝区疼痛缓解,小便利,肿消黄渐退,精神好转,而能进食,2两/餐。舌质淡红而光,苔薄白,此时宜照顾胃气,助其消化,仍上方加减:太子参15g,沙参10g,丹参12g,紫参15g,西砂仁3g,五灵脂10g,炒蒲黄10g,麦芽10g,鸡内金5g,北山楂10g。15剂。仍每日以柘木30g煎水代茶。服完再服30剂。

    三诊:病情明显好转,肝痛未再发作,每日能进食斤余,仍有饥饿感。下肢肿消,精神好转,腹水(-),二便正常,病人自觉无不适之感,4个月后复查肝扫描,扫描号(78764)较(78585)扫描“病变有明显修复好转”。舌脉均正常,仍以养肝消痞,活血化瘀治之:太子参15g,沙参10g,丹参10g,紫参15g,瓦楞子12g,白芍12g,川楝10g,延胡索10g,五灵脂10g,蒲黄10g,麦芽10g,隔山消12g,柘木20g,甘草5g。30剂。仍用柘木15g煎水代茶。病情继续好转,活动如常。至今已7年,追访病人已74岁,情况良好,仍能从事一般劳动。

    按:“肝癌晚期”“肝右叶外侧占位性病变”临床为极难治之证,此病全部经中医治疗,生命至今延至7年,情况良好,析其方药组成,太子参、沙参、白芍,养肝胃之品,紫参(又名石见穿)、丹参、五灵脂、蒲黄有活血化瘀之功,延胡、川楝疏肝止痛,瓦楞子消痞软坚,麦芽、鸡内金、隔山消健胃助化,方中用柘木一味(又名“穿破石”)淡微苦凉无毒,有凉血散瘀,舒筋活络之功,可能对此例肝癌治疗其中起了重要作用,《本草纲目》云:“柘木能通肾气”以肾司二便,本品能通利大小便而排除腹水。还待进一步研究。特别要提出的是病人的精神思想对疾病的影响,本例是乡村农民,不知“癌”为何物,病虽重,其精神无压力,思想无包袱,谈“癌”而色不变,因而治疗有效获得生存。

15肝细胞性肝炎

周某某,男,26岁,1977年4月上旬初诊。

    主诉:黄疸、乏力、厌油半月。

    病史及现在症:患者半个月前渐起身目发黄,头重体困,胸闷腹胀,疲倦,嗜卧,厌油腻,食纳减退,小便黄,大便结,送某传染病院检查肝功能:黄疸指数300mg/dl,转氨酶840U/L,其他检查无异常。诊断:“肝细胞性肝炎”。曾用激素治疗,疗效不显。舌苔微黄而厚腻,脉濡缓。

    辨证:脾虚失运,湿热蕴结。

    治法:健脾利湿,清热化浊。

    方药:茵陈五苓散合三仁汤加减:茵陈15g,苍术15g,土茯苓15g,猪苓15g,桂枝10g,泽泻10g,法夏15g,广陈皮6g,薏苡仁15g,杏仁10g,白蔻仁4g,藿香15g,郁金6g,鸡内金6g。30剂。另用硝石、白矾等分研末和匀,装胶囊,口服,每次0.5g,每日5次。

    二诊:症状及黄疸明显减轻,仍胸闷纳差,目黄,舌苔白厚,脉弦。复查肝功能,黄疸指数降至30mg/dl,转氨酶320U/L。湿热未尽,原方加晚蚕砂12g,宣利气机而化湿浊;加金钱草,增强其利尿作用。15剂。

    三诊:目黄退,食纳增,稍有头晕,乏力,肢末不温。复查肝功能:总胆红素降至15mg/dl,转氨酶260U/L,其他项均正常。舌苔薄白,脉弦细。宜扶正祛邪,以健脾疏肝为主,兼利其湿。六君子汤加黄芪、丹参、薏苡仁、赤小豆、白芍、附片(3g)、麦芽、山楂、鸡内金。20剂。

    四诊:精神振作,头不晕,四末已温,睡眠饮食均正常。复查:黄疸指数、转氨酶已恢复正常。舌苔薄白,脉弦缓。此乃邪去正虚,肝脾亏损。六君子汤加西砂仁、鸡内金、丹参、麦芽、生山楂、紫参。10剂。随访愈后未复发。

    按:《诸病源候论》曰:“黄疸之病,由酒食过度,脏腑不和,水谷相并,积于脾胃,复为风湿所搏,瘀结不化,热气郁蒸,故食已如饥,令身体面目及爪甲小便尽黄。”本例系湿遏热伏,且湿重于热,熏蒸肝胆,胆液外溢肌肤而发黄。故治疗首用茵陈五苓散加减,化气利湿,兼以清热。在清热利湿中用肉桂者,防茵陈之苦寒郁遏也。三诊时余邪未尽,但肝脾亦伤,改用健脾疏肝为主,兼以清利湿热。四诊时,邪去正虚,治以调理肝脾,以杜复发之机。刘老紧扣受病之源,抓住脾胃湿热这一关键,使脾健肝舒而病愈,此又肝病治脾之一说。

16血栓性血小板减少出血性紫癜

李某某,女,46岁。

    主诉:高热、全身紫癜19天。

    病史及现在症:患者19天前因劳累受热卧地淋水而诱发高烧,出现全身皮下出血斑、出血点而住入衡阳某市立医院,经省级两次会诊,确诊为“血栓性血小板减少出血性紫癜”。有家族性出血病史。先后输血2100ml,并予血浆蛋白、激素等,仍全血下降,血红蛋白50g/L,血小板9×109/L,白细胞5×109/L,网织红细胞14.6%,黄疸指数28mg/dl,尿蛋白(++),尿素氮正常,二氧化碳结合率10.32mmol/L(23容积%)。病情危急,因邀刘老出诊。症见发热(T38.9℃),胸背四肢紫癜,新旧相间散在出现,巩膜及皮肤黄染。其夫代诉头部晕眩重胀,胸闷不饥,恶心呕吐,不能进食已1星期,口苦不欲饮水,出汗见于上身齐颈而还,腹胀肢重,午后发热,傍晚神志昏糊,大便微溏,小便黄短,舌质淡胖,苔黄白相兼而腻,脉濡带数。

    辨证:湿温证发斑(湿重于热)。

    治法:清宣温化,渗湿退黄,解毒化斑。

    方药:六君子汤合三仁汤加减:参须5g,苍术10g,土茯苓15g,法夏5g,广陈皮5g,藿香10g,薏苡仁12g,白蔻仁5g,杏仁10g,茵陈15g,牛角片30g(先煎1小时)、北山楂10g,鸡内金5g。7剂。

    二诊:服2剂体温下降(37.8℃),呕止进食;服7剂热全退,未再出现新的紫癜,黄疸下降至4.49mmol/L(10容积%),汗止尿利,腹胀亦除,神志清醒,语言正常。脉仍数。查:血红蛋白75g/L,血小板28×109/L。原方加炙远志3g,丹参15g。7剂。

    三诊:电话问诊,病情由其主任医师代诉。体温正常,黄疸已退,紫癜完全消失未再出现,纳食二便皆正常,但口仍苦,尿蛋白(-),血红蛋白115g/L,血小板108×109/L,白细胞8×109/L,中性粒细胞76%,网织红细胞1.3%,据其所述,考虑为湿去热退后气阴两虚。易方:太子参15g,沙参10g,丹参15g,白术10g,茯苓12g,法夏5g,广陈皮5g,白芍15g,女贞子15g,北山楂10g,鸡内金3g。10剂。带药出院。

    四诊:面色红润,紫癜消退未再出现,眠食俱佳,活动如常。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缓。查报告单:血红蛋白115g/L,血小板125×109/L(已稳定1个月),白细胞9×109/L,中性粒细胞60%,肝功能、血压正常。予益气养血,健脾助化善后。1月后反映:血红蛋白134g/L,白细胞5.4×109/L,血小板280.4×109/L,网织红细胞(-)。

    按:本例西医辨病是“血栓性血小板减少出血紫癜”,中医辨证是“湿重于热的湿温证发斑、发黄”。按《温病条辨》辨证为“湿遏热伏”,用清宣温化法,不斤斤于治病的现象紫癜,而是遵《内经》“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即抓住病的矛盾主要方面湿温。譬如救焚,用水是对的,绝缘也是对的。必须“避免机械唯物论,坚持辩证唯物论”。

17鼻梅毒

徐某某,男,38岁。

    主诉:反复鼻塞,鼻痒,鼻梁红肿作痛数年。

    病史及现在症:患者反复鼻塞,鼻梁红肿作痛,鼻孔窒塞不通,香臭莫辨,语言全系鼻音,鼻内作痒灼热。西医认为由“梅毒”引起,非割治不可,遂转求中医治疗。自诉口腔时现火,二便常秘结。舌质红,苔薄白,脉右寸滑数,左寸弦数。

    辨证:肺气壅遏之鼻疳兼鼻齆。

    治法:宣壅抉滞,清热解毒,利窍。

    方药:紫苑15g,杏仁10g,桔梗10g,百部10g,桑白皮12g,锦纹大黄15g,土茯苓30g,皂角刺5g,建菖蒲2g,北细辛2g,薄荷2g。共研细末,炼蜜为丸,豌豆大,每服1丸,噙化下,日夜40丸。外用:⒈蓉黄散醋调敷鼻柱。⒉冰硼散加枯矾、瓜蒂末,吹鼻取涎。(黄蓉散:《疡医大全》卷八引胡言爵方:生大黄15克,芙蓉叶30克。研末,苦茶调敷。用于手足肿毒,已成未成。)

    二诊:按上法治疗3周,鼻窍通而红肿消,原内服方加人参叶、藿香叶各10g。仍以蜜制丸噙化。3个月后症状消失而愈。

    按:鼻为肺窍,鼻塞治肺,医所共知,肺与大肠相表里,重用锦纹大黄以通地道,使肺气降而肺窍宣,此鼻塞治肺之相关因素,《本草纲目》载:土茯苓治梅疮结毒要药,故重用之。即整体疗法以改善局部,上病下取之用意所在。

18鼻咽鳞癌

杨某某,女,41岁。

    主诉:易感冒,头痛,鼻塞,晨起有回缩性血涕6个月。

    病史及现在症:患者因易感冒,头痛,鼻塞,晨起有回缩性血涕6个月,1981年在省肿瘤医院切片诊断“鼻咽鳞癌Ⅲ级”,经放疗2个疗程,因体力不支而出院。出院后因连续感冒受凉,病情复发,鼻干涩疼痛,头痛剧烈,头皮均肿起,手不可近,经当地中西医结合治疗,无法止痛,患者读《名老中医之路·学医“五字经”》,见刘老用三藤汤治疗顽固性疼痛,遂按法用之,服药3剂,疼痛即止,故来长沙求治。症见:头痛已缓解,但头皮仍肿起,压之则痛,面部浮肿,纳差,口干喜冷饮,烦躁,失眠,大便秘结,二三日1次。舌淡红,苔薄黄,脉弦细。

    辨证:肝肾不足,髓海空虚,瘀血阻络,致结毒不化。

    治法:养阴清热,解毒,通络止痛。

    方药:三参首乌汤合三藤汤加味:太子参15g,沙参10g,丹参10g,制首乌20g,常春藤15g,鸡屎藤15g,鸡血藤10g,夜交藤15g,土贝母10g,天葵子10g,银花藤15g,甘草5g。20剂。

    二诊:患者上方共服40剂。头痛止,精神好转,面浮已消,但大便有时仍干燥,口干,喜冷饮,舌脉同前。仍以上方加女贞子15g,旱莲草12g,黄精15g,花粉15g,草决明15g,白芍15g。30剂。

    三诊:患者实服上方100余剂,大便润通,精神、食欲如常,口已不干,未服任何西药,情况良好。1983年10月经湖南省肿瘤医院复查,“鼻咽部后壁和上壁稍增厚,两边骨质无破坏现象,未发现异常。”为巩固疗效,仍以六味地黄汤滋养肝肾。1年后来信反映,病情稳定,未复发。

    按:本病病变部位在上,邪气稽留,导致气血逆乱,瘀阻经络,治宜滋养肝肾之阴,用首乌、草决明润肠通便,浊气下降,则清阳上升,头痛即止。方中三藤(鸡矢藤、常春藤、鸡血藤)活血通络止痛,为此病之要药。土贝母、天花粉、天葵子、银花藤清热解毒消肿,女贞子、旱莲草、太子参养肝肾之阴而保气液,标本兼治,以治本为主。

19阑尾炎手术后粘连性肠梗阻

谭某某,男,55岁。

    主诉:阑尾炎切除术后渐起便闭、腹胀、呕吐10余天。

    病史及现在症:患者3个多月前行阑尾炎切除术,术后3个月出现便闭,腹胀,呕吐,逐渐加重而住入湖南某医院,会诊诊断为“阑尾炎手术后粘连性肠梗阻”。采取保守疗法10余天,因大小便不通停止进食,以输液维持,日夜腹胀,用胃管反复抽液,石腊油灌肠,大便仍不通,医用甘遂粉3g调糊从口腔灌入,少顷即全部吐出,并呕出胆汁。故插着吸管,车载而来求诊。时发热,微恶寒,无汗,口不渴,腹胀,大小便不通,面色萎黄,舌质淡红,苔黄白而腻,脉浮弦滑。

    辨证:阴阳交阻,气机逆乱之关格。

    治法:宣肺气、启皮毛、化湿阻、通地道。

    方药:参苏饮加减:西洋参6g,苏叶15g,藿香10g,防风10g,荆芥5g,白蔻仁4g,法半夏6g,广陈皮6g,厚朴5g,炙甘草4g,蒲公英30g,砂仁3g,肉苁蓉15g,草决明15g,4剂。每日1剂,水煎3次,分3次温服。另方:番泻叶12g,沉香2g,荜澄茄2g。共研细末,胶囊装(每颗含0.5g)。第1天3次,每次2颗。第2天3次,每次3颗。

    二诊:服汤药2剂,胶囊15颗后,大便先行,小便随利,诸证顿除。予以健脾助化之剂善后。

    按:治此例疑难急症,非常法之所宜,故上、下求通而病反剧,此知常而不知变也。刘老据肺与大肠相表里,紧扣治病治人,宣通上下内外,《金匮要略》云:“阴阳相得,其气乃行,大气一转,其气乃散。”故以西洋参养阴益气;苏叶宣肺气;荆防启皮毛即所谓宣肺气,上焦得通,津液得下;厚朴、砂仁行气宽中;藿香、白蔻仁醒脾化湿;法半夏、广陈皮降逆止呕,以和升降之枢;肉苁蓉、草决明温润肠道;重用蒲公英,既可清热解毒又可利尿而散交阻之结气;炙甘草调和诸药。妙在配以番泻叶、沉香、荜澄茄研末装胶囊内服,既可使药物不刺激胃壁,又可直达病所温通沉痼之积结。诚如刘老言:“治急症,特别疑难急症,须从整体认识,若为局部现象所惑,不注意人体的动态平衡,见病治病,必然有失,唯见病而推其所以然,不为现象所惑,则事半而功倍。”

20支气管扩张

沈某某,女,47岁。

    主诉:反复发作咳嗽咯血3年。

    病史及现在症:咳嗽咯血,呈间歇性发作已3年,每次咯血100~300ml,经湖南医学院附属二医院X线检查,诊断为左支气管扩张。收入该院内科病房治疗,准备手术,患者不同意,遂出院请刘老诊治。症见:面色苍黄,咯血不止,少气懒言,口干喜温饮,舌质淡红,苔薄白而润,脉细弱。

    辨证:正气极虚,气不摄血。

    治法:益气固脱以治其本,收敛止血、宣肺止咳以治其标。

    方药:白参须3g,淮山药15g,白及12g,田三七3g,杏仁10g,桑叶10g。水煎,每次20ml,昼夜频服。

    二诊:上方连服3昼夜,咯血已止,神色渐回,嘱进流汁。续方拟:淮山药30g,生地炭50g,白及50g,田三七15g,鱼鳔60g(切成小块,蛤粉炒珠),丝绵30g(用鲜猪血浸透晒干或烘干)为1料,共研极细粉,过100目筛,炼蜜为丸如豌豆大,密封贮藏,每用1丸噙服,一昼夜4次。

    三诊:服完两料,咯血未再出现。参苓白术散加味。14剂。服完疗效巩固,随访5年未复发。

    按:本病常因劳累、受寒,情绪激动而诱发,久病成损,不易根治。因经常咯血,血管更加脆弱,须于平时,补管补络,方能收至未雨绸缪之效。此法曾治多人,屡验。刘老常说:“要取得治疗的主动权,必须充分发挥人体的自然疗能。”如对失血引起贫血的病人,他主张在输血的同时,配合服用健脾补肾之中药,意在调动造血机能,减少输血量,以逐渐停止输血,从而变被动为主动。此经验颇值得临床借鉴。

21糖尿病

陈某某,女,48岁。

    主诉:多饮、多食、多尿、消瘦伴腹胀便溏3年。

    病史及现在症:患糖尿病3年半,经江西医学院附属一医院住院诊治虽症状有所改善,但出院后血糖14.37mmol/L,尿糖(+++),并有高血压病史,血压160~200/90~120mmHg。症见:“三多一少”症状明显,日见消瘦,腹胀肠鸣,大便溏稀,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细。

    辨证:脾失健运,清不升浊不降。

    治法:健脾和胃,芳香助化。

    方药:七味白术散加减:党参15g,白术10g,茯苓10g,炙甘草5g,黄芪20g,粉葛12g,天花粉12g,藿香5g,砂仁3g,淮山药18g,芡实12g,生北山楂10g,麦芽10g,鸡内金3g。另木炭烧红淬水煎药。14剂。

    二诊:血糖8.65mmol/L,尿糖微量,腹胀肠鸣、大便溏稀有所改善,但全身骨节疼痛,手足发凉,舌质淡红,苔薄白,脉仍弦细。治法遵上,少佐附片以温经通络:党参15g,白术10g,茯苓10g,炙甘草5g,黄芪15g,附片3g,薏苡仁15g,蚕砂12g,鸡血藤10g,炒桑枝15g,炙远志3g,枣仁15g,麦芽10g,鸡内金3g,天花粉12g。14剂。

    三诊:尿糖消失,血糖正常,血压时有增高,口已不渴,仍形寒,四肢末梢冷感,眼底出血,呈飞蚊征,视物模糊,皮肤易出现疮疖,舌质淡红而苔润有白沫,脉弦小。治以健脾、养肝、通络散血之剂:条参12g,白术10g,土茯苓15g,炙甘草5g,苍术10g,晚蚕砂12g,夜明砂6g,蝉衣5g,白芍12g,附片3g,夜交藤15g,鸡血藤10g,杜仲12g,五加皮5g,炒桑枝15g,20剂。

    四诊:四肢已温,视力恢复、身痛消失,予六君子汤加黄芪、淮山药,生北山楂善后。3年后复查,疗效巩固。

    按:本例久患糖尿病,中西治疗未获满意疗效,初诊时“三多一少”症状虽然明显,但形寒肢冷,腹胀肠鸣,一派脾胃虚弱、运化失司症征相继存在,此所谓“始传热中,未传寒中”。刘老根据机能减退情况,予以健脾和胃,芳香助化,更以木炭烧红淬水煎药,使其肠内增加活性炭吸收作用,促使药物直达病所。盖人之一身以胃气为主,胃气旺则五脏受荫。故善后六君子汤加黄芪、淮山药、生北山楂,仍是健脾胃致津液,以根治其受病之源。二诊时原方不去天花粉者,上浮之焰,非滋不熄,下积之阴,非暖不消,天花粉、附片同用,而并行不悖也。

22扁桃体未分化细胞癌

向某某,男,45岁,1978年3月初诊。

    主诉:咽喉干燥、疼痛1年半。

    病史及现在症:患者1976年冬进干燥食物患“扁桃体炎”,反复发作,经常咽喉疼痛干燥,口干口苦,常服清热解毒之药,而暂时缓解症状。1978年3月在湘雅医学院检查:“扁桃体未分化细胞癌”,患者要求服中药治疗。来诊时,咽喉干燥,疼痛,自觉喉中痰阻,扁桃体红肿,大便稍干,小便正常,暗红无苔,脉弦带驶。

    辨证:《内经》云:“诸寒之而热者,取之于阴”,本证乃肾阴亏损。

    治法:滋养肾水,佐以活血祛瘀解毒。

    方药:六味地黄丸加减:生地12g,淮山药12g,山茱萸10g,泽泻10g,牡丹皮10g,太子参15g,沙参10g,蒲黄10g,紫草6g,天葵子10g,皂刺炭3g,牛膝10g,浙贝母10g。20剂。

    二诊:扁桃体红肿已消,咽喉干燥明显好转,吞咽无碍,但有时仍感觉双下肢冷,纳食不香,舌淡苔白,脉弦细。以柔剂养阳和中助化。六味地黄丸加附片3g,砂仁3g,皂刺炭3g,蛇蜕(焙)3g、麦芽10g,鸡内金5g。14剂。

三诊:下肢已温,咽喉异物感消失,纳食增进,口不干,二便如常,仍以六味地黄汤加附片3g,西砂仁3g,木蝴蝶3g,蛇蜕(焙)3g,炙甘草5g,炼蜜为丸梧桐子大,每服30丸日夜3次饭前服之,乃炉中覆灰火不灭之法。间断服此丸方,随访4年,病愈而疗效巩固。

按:“扁桃体未分化性细胞癌”属阴虚喉痛的范畴。此病系肾虚虚火上浮,首用甘寒养肺肾之阴,继根据下肢冷感以六味地黄汤重用淮山药佐附片少量,入牛膝、炙甘草,引上浮之火下行,此为炉中覆灰之治。蛇蜕、皂刺炭祛腐解毒,治整体以改善局部,此为“上病下取”之法。制丸久服,所谓“滋苗者必溉其根也”。

23颅咽管瘤

易某某,女,8岁。

    主诉:视力减退10个月,加重伴头痛,剧烈呕吐2个月。

    病史及现在症:患儿素体虚弱,于1981年初开始视力减退,视物模糊,同年8月突起头痛,剧烈呕吐。经当地中西医结合治疗,呕吐即止。后经广州医院神经科检查,“心电图异常,T波改变”,又转上海华山医院CT扫描,诊断为“颅咽管瘤”,建议手术,开颅后,因肿瘤不能摘除,行抽水术,保留金属管于颅内。建议如发现颅压高,随时来沪行抽水术,家长负担不起,遂来我院中医治疗。就诊时,患儿偶发头痛,手术部突出坚硬,心前区疼痛,烦躁不安,心胸不适,精神疲乏,偶见神志不清,乱摔东西,甚则打其父母,纳差,大便溏,日1~2次,睡眠不好,口不干。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细带滑。

    辨证:脾失健运,水停心下,脑内瘀阻。

    治法:健脾利水,养心定神,佐以活血化瘀。

    方药:苓桂术甘汤加减:茯苓12g,白术6g,党参6g,炙草4g,淮山12g,丹参10g,炙远志3g,枣仁5g,琥珀3g,白芍12g,五灵脂7g,蒲黄8g,建菖蒲3g,鸡内金5g,麦芽6g。10剂。

    二诊:头痛缓解,心痛、心悸怔忡、心胸不适症状明显减轻,神志清楚,纳食增进,但仍烦躁,睡觉不安,脉舌同前,仍以上方加龙齿10g、柏子霜5g镇静以安神。20剂。

    三诊:头痛减轻,发作间隙延长,每夜能睡10小时,但患儿两腿无力,烦躁,腰酸,不愿活动,舌淡红,苔薄白,脉弦小,仍以健脾利水,养心定神,佐以强筋壮骨之品。方用:党参10g,白术10g,茯苓12g,淮山12g,薏苡仁12g,丹参12g,炙远志3g,柏子霜5g,五灵脂6g,蒲黄6g,杜仲8g,巴戟天8g,牛膝8g。30剂。

    四诊:腿已有力,诸证渐除。为巩固疗效,仍以养心定神、调理脾胃而收功。随访2年,情况良好,服中药后,未行过抽水术,去上海复查认为是奇迹,并为取出金属插管。

    按:本病由于脾肾虚弱,水饮内停于心下,则心悸怔忡不安,时而烦躁,时而神志不清,水泛高位,脑内瘀阻,间歇性头痛头昏,治以健脾利水,养心安神,未斤斤于治颅咽管瘤,通过整体疗法,改善了局部病变。

24眼肌型重症肌无力

钟某某,男,12岁。

    主诉:上睑下垂3个月。

    病史及现在症:患者3个月前因阅读过劳出现上睑下垂,经西医院检查,诊断为“眼肌型重症肌无力”,西医治疗未效,就诊中医。症见:眼睑睁不开,抬头望天,仅见一线光感。疲乏无力,少食懒言,终日嗜卧,不愿活动。口不渴,舌质淡红而润,脉缓弱无力。

    辨证:脾虚湿滞。

    治法:益气补中,健脾助化。

    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减:党参12g,白术10g,茯苓10g,炙甘草5g,黄芪20g,当归6g,陈皮5g,升麻3g,桔梗5g,苍术15g,晚蚕砂12g,鸡内金5g。30剂。

    二诊:食纳渐增,精神振作,眼能半开,但视力较弱,原方减桔梗,加枸杞10g,菟丝子10g,桑叶10g。30剂。

    三诊:眼全开,两眼相等。赠治疗前后像片对照,如出两人。6年后考入大学,又寄来照片,疗效巩固。

    按:此即补中益气原方减柴胡之过升,加桔梗以开提肺气;眼睑下垂,多伴有眼胞微肿,故加苍术、茯苓以胜湿,且苍术得晚蚕砂,能增强其明目作用。

25舌肿瘤

吴某某,男,42岁。

    主诉:舌根部肿块半年。

    病史及现在症:患者素有大便溏稀,1979年7月发现舌根部有一肿块,枣子大小,不疼痛,不碍进食,但喉头有异物感,痰多。经湘雅医学院检查为:“舌根肿瘤”,手术可能影响发音,患者遂来我院求治中医。就诊时,舌根部肿块半个核桃大,无触痛,质地硬,喉中痰多,有异物感,口不渴,大便带稀日1~2次,舌质暗红,苔薄白而润,脉弦缓。

    辨证:脾虚失运,痰瘀凝聚。

    治法:健脾化痰,软坚通络。

    方药:六君子汤加味:党参12g,白术12g,土茯苓15g,炙甘草5g,法半夏5g,陈皮5g,菝葜15g,壁虎5g,土贝母10g,山茨菇5g,僵蚕5g,水蛭3g,九香虫3g,鸡内金5g。15剂。

    二诊:喉头异物感减轻,肿块缩小,舌根部两个乳突也缩小,但仍纳差,食后腹胀,舌脉同前,仍上方加荜澄茄5g,麦芽10g。14剂。

    三诊:喉头肿块缩小如蚕豆大,异物感消失,大便已成形,舌苔薄白,脉弦缓。上方将土茯苓改茯苓10g,加天葵子10g。14剂。

    四诊:舌块已消平,异物感未再出现,纳食欠佳,气短,舌质暗红,苔薄白,脉弦缓,仍用六君子汤健脾助化而收功。6个月后来信感谢,治愈后未复发。

    按:“脾为生痰之源”足太阴之脉,“连舌本,散舌下”,脾气虚,运化失常,痰湿凝聚,与痰血相合,则发为舌根肿瘤,喉中痰阻,大便稀,腹胀,纳差为脾虚气弱运化失职之征。治宜健脾化痰,为治本之法。佐以菝葜、土贝母、山茨菇软坚散结,僵蚕、水蛭、九香虫活血通络,痰化络通。即《内经》所言:“伏其所主,先其所因”。找到了致病因素是脾虚痰阻,除去了病的素因,病即随愈。

26局限性硬皮病

朱某某,男,59岁。

    主诉:局限性皮肤发硬伴麻木半年。

    病史及现在症:今年4月份突然发现右上肢肘关节至腕关节局限性皮肤发硬,逐渐皮肤无弹性而麻木,不痛不痒,但右手功能有点受限。西医院检查,诊断为“局限性硬皮病”,建议服中药治疗。察其纳食正常,体肥胖,舌质暗红,苔薄白,脉弦缓。

    辨证:顽痰流注,瘀血阻络。

    治法:化痰软坚,化瘀通络。

    方药:六君子汤合三藤汤加减:明党参15g,白术12g,土茯苓25g,炙甘草5g,法半夏10g,陈皮5g,北黄芪15g,水蛭3g,地鳖虫10g,肉桂1g(同煎)、海藻12g,白蒺藜10g,炒桑枝15g,常春藤15g,鸡血藤10g,夜交藤15g,附片3g。7剂。

    二诊:病无明显进展,但麻木稍有减轻,饮食如常。细察患处皮肤暗黑,有色素沉着,舌暗红,苔薄白,脉仍弦缓。上方加片姜黄5g,风化硝3g(兑服)。14剂。外用:生鹿角60g,田三七10g,冰片2g。茶水磨汁外搽。

    三诊:皮肤发硬逐渐消失,食纳正常,舌淡紫,苔薄白。仍以上方加菝葜15g,白芥子5g。14剂。

    四诊:皮肤弹性及肤色已恢复正常,患者无其他不适,以六君子汤加白芥子5g,海藻10g,片姜黄5g,风化硝3g。21剂。随访2年无复发。

    按:此病为痰瘀阻络,纯用化痰消瘀,通经活络之法,不能解决病的凝固,必须在健脾胃、助消化的基础上,用海藻以软坚,片姜黄、风化硝(即玄明粉)以解凝,白芥子祛皮里膜外之痰,术附遂皮间水湿,水蛭、肉桂,以通凝滞之络,如开冰解冻,始逐渐生效。

27肩周炎

樊某某,女,49岁。

    主诉:双肩关节疼痛2年。

    病史及现在症:双肩关节疼痛已2年,经湖南省人民医院检查诊断为“慢性肩周炎”,久治不愈,就诊我院。诉气候变化时其痛加剧,晚上更明显,双臂不能上举和外展,可以提物,气短乏力,形寒怕冷,饮食尚可,舌质淡红,苔白滑,脉弦。

    辨证:气虚不运,寒湿内凝。

    治法:健脾益气,温经宣化。

    方药:六君子汤加味:党参15g,白术10g,茯苓10g,炙甘草5g,法半夏5g,陈皮5g,黄芪15g,附片6g,鸡血藤10g,晚蚕砂12g,片姜黄5g,炒桑枝30g,松枝节3个。18剂。外用晚蚕砂300g,片姜黄30g(研末)、生姜1坨(抖烂)酒炒热,布袋装药,晚上乘热熨双肩部。(1剂可连用3~4晚,每次必须酒炒热)。

    二诊:肩痛缓解,手能上举梳头,怕冷已消失,仍照原方10剂巩固疗效。

    按:此病妇女甚多,于体衰之年逐渐开始,病属寒凝湿聚,所以名“冻结肩”,“肩凝”,中医又名“脱肩风”。剖析此案成功的经验,在于细察气虚不运,寒湿内凝是本病之关键,治宜健脾助运,行气活血,温经解凝。治疗中运用了“内外同治”之思维方法,因此在较短时间内获得了较好疗效。我们在临床中发现仅仅依靠内服药治疗此类疾病,疗效较慢;而依靠内服外熨治疗此病较之单纯运用内服药或外治法,其疗程均缩短,且每获良效。

28雷诺氏综合征

胡某某,女,30岁。

    主诉:肢端疼痛麻木僵硬伴青紫、苍白1年。

    病史及现在症:患者工作中经常接触冷水,四肢末梢如针刺感,晨起发红,旋即发凉,肢端苍白疼痛麻木,手指僵硬,右足比左足为剧,桡骨动脉扪不到,下冷水受风寒痛更甚。经西医院诊断为“雷诺氏征”用谷维素、地巴唑、烟酸等治疗已6个月,无进展。1972年10月步履困难,车载就诊我院。面色无华,四肢末梢青紫,冷感麻木,血压100/60mmHg,口不渴,因痛晚上睡眠少,食纳可,月经及二便正常,舌质淡紫,苔薄白而润,脉弦细。

    辨证:脾肾阳虚,气滞血瘀,寒凝络阻。

    治法:温经通络,化瘀活血。

    方药: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黄芪15g,白芍12g,桂枝尖5g,生姜3片、大枣3枚,白术10g,炙甘草3g,当归10g,鸡血藤10g,桑枝15g,附片5g,鹿角霜10g,水蛭3g,地鳖虫10g。15剂。

    二诊:肢端青紫转红活,刺痛麻木均减,能步行2.5公里就诊。诉晚上双腿(腓肠部)转筋。原方白芍加至15g,附片加至9g。10剂。

    三诊:转筋止,手指麻木刺痛消失,原方去水蛭、地鳖虫、桂枝,减附片为3g,加淮山药15g,山茱萸6g,杜仲12g,巴戟天12g。20剂。

四诊(次年7月):上方服完即恢复上班工作。现时值夏天,出现双大腿灼烧痛,皮肤表面作麻,受凉则烧灼更明显,口微渴,食纳少,睡眠差,大便干,小便黄,舌质红,无苔垢,脉弦小带驶。病人问去冬寒、今夏热何故。余曰去冬“阳气衰于下则为寒厥”,今夏“阴气衰于下则为热厥”。病不同而治法当异,宜滋阴潜阳,活血通络。炙龟板15g,炙鳖甲15g,白芍15g,生地15g,丹参12g,制首乌15g,鸡血藤10g,牛膝10g,骨碎补10g。10剂。

    五诊:双下肢灼热感消退,痛未除,原方加黄芪12g,防己10g,附片3g。7剂。

六诊:痛已止,惟知饥纳少,睡眠不安。叶氏养胃汤加白芍。10剂。治愈后未复发,随访10年疗效巩固。

    按:肢端青紫证,从形象上说明络阻血瘀,寒凝气滞的病因病机和症状,在同一患者身上,因不同时令出现“阳气衰于下则为寒厥”,“阴气衰于下则为热厥”,治法亦因之而异。可见中医治病是因人因时因地制宜,要与自然环境相适应。

29缺血性中风

张某某,男,63岁,1985年夏季初诊。

    主诉:猝倒昏迷、失语、二便失禁。

    病史及现在症:患者体检发现血压偏高,平素有头晕眼花,上重下轻,行步不稳的感觉。于1985年夏季,突然昏倒人事不知。经湖南医学院附二院诊为“脑血栓形成”。邀诊时,证见颜面潮红,昏聩失语,便尿遗失。右侧偏瘫,扪其两足冰冷,呼之半醒,舌短缩难伸,脉两寸击手,两尺空虚。

    辨证:上盛下虚。

    治法:上病下取。

方药:地黄饮子加减:制首乌20g,白芍15g,丹参15g,远志5g,建菖蒲5g,杜仲12g,巴戟天12g,肉苁蓉12g,牛膝10g,附片3g,锈铁烧红入黄连2g淬水兑药。3剂。外用艾叶50g,附片10g。3剂。煎汤洗足,每晚1次。

二诊:鼻饲第1剂药后,目能动,口能张,改用口服,3剂后舌可伸缩而语言謇涩,二便能自控。摒除一切西药,专服中药。效不更方。20剂。

    三诊:下肢已温,神清合作,血压正常,但纳运不佳。易方:党参15g,白术10g,茯苓10g,炙甘草5g,法半夏5g,陈皮5g,黄芪15g,丹参12g,淮山药15g,山茱萸8g,白芍15g,狗脊10g,杜仲12g,巴戟天12g,砂仁3g,鸡内金5g。14剂。

    四诊:食量增,消化好。守上方。2月后能下床活动,结合坚持功能锻炼,逐渐恢复正常。

    按:此即内经:“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气复返则生,不复返则死”之证。双下肢冷,两尺脉空虚,乃肾气厥逆之证。少阴之脉循喉咙夹舌本,“妇人重身,九月而瘖”乃胎压肾系而肾气不至,此证乃肾气上逆,至而壅塞,故麻木短缩而舌不仁。地黄饮子为治此证之专方,恐其凝滞,故用首乌代地黄;嫌其酸敛,乃以白芍代山茱萸;防其滋腻,乃用黄连代麦冬、石斛。肾气一复,即从后天着眼,以脾司运化主四肢也。

30尿毒症

王某某,男,46岁。

    主诉:输尿管结石术后颜面及全身浮肿伴纳差、恶心呕吐。

    病史及现在症:患者1978年曾多次突发腰痛,排尿中断,面部及全身出现浮肿,后经湖南医学院附二医院诊断:双侧输尿管结石、双侧肾盂积水、双肾功能受损。同年7月分别两次手术取出结石,手术后3个月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情况尚好。因连续几次重感冒,病情急剧变化,面部及全身出现浮肿,纳差,食入恶心呕吐,小便化验蛋白(+++)、白细胞(++++),血液化验血红蛋白100g/L,白细胞3.0×109/L,非蛋白氮47.8mmol/L,当地医院诊断为“尿毒症”,建议服中药治疗。症见:神疲力乏,面部及全身浮肿,色苍白,少气懒言,大便溏薄,小便量极少,纳差,恶心欲吐,腰膝酸软,舌质淡红,苔薄白而腻,脉弦缓。

    辨证:脾肾虚衰,湿热蕴结,清气不升,浊邪不降。

    治法:健脾温肾,清热利湿,化石通淋。

    方药:六君子汤加减:北条参15g,白术10g,茯苓12g,炙甘草5g,法半夏5g,广陈皮5g,北黄芪25g,桔梗5g、丹参12g,杜仲12g,附片5g,八月扎12g,金钱草15g,火硝3g(胶囊装吞)、西砂仁3g,鸡内金3g。13剂。

    二诊:恶心止,浮肿消,小便量已恢复正常,精神明显好转,每天能进食500g左右。化验小便,蛋白+,白细胞+,非蛋白氮47.7,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缓。上方去金钱草、火硝,加菟丝子12g,白芍12g。14剂。

    三诊:病情继续减轻,浮肿完全消除,小便化验蛋白(-),非蛋白氮正常,惟白细胞+,眠食俱佳,仍以六君子加黄芪15g,桔梗5g,女贞子15g,旱莲草10g。30剂。其后坚持以此方加减服4个月,5年之疾痊愈,多次检查肾功能,化验小便,均属正常,已返工作岗位,至今疗效巩固。

    按:“尿毒症”属中医“癃闭”、“水肿”范围。《素问·灵兰秘典论》:“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景岳全书》云:“夫所谓气化者,即肾中之气也……故治水肿者,必先治气,若气不化,则水必不利……”本病实为肾中阳气不能化水,水湿停滞于内,治宜补气温阳利水。方中黄芪补气行水,配桔梗则效捷,女贞子、旱莲草养阴,附片化阴中之阳,茯苓、金钱草、白茅根以利阴中之滞,肾阳得温,中气盛则气化行,使水道通调从膀胱而出,复其生理之常则愈。

    肾病范畴中的急、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尿毒症等,西医从微观分析重在局部;中医从宏观综合重在整体。辨病与辨证,中西医结合起来,把两个不同的学术思想体系统一在现代世界医疗模式的轨道上,于生物、心理、社会、自然环境诸因素中,进行整体调节,阴阳平衡,以发挥人体的自然疗能,是治疗本病的核心,也是治疗其他诸病的关键所在。

31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张某某,男,7个月。

    主诉:持续低热伴皮肤紫癜。

    病史及现在症:患儿低热不退,皮肤见出血点,以双下肢明显。经湖南医学院附二院血象检查,诊断为“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就诊我院。患儿面色苍白,神疲气乏,四肢无力,食减嗜睡,眼睑、唇、舌俱淡,双下肢散布陈旧和新鲜的出血斑点,指纹淡。

    辨证:脾虚气弱,不能统血。

    治法:补益气血。

    方药:归脾汤加减:党参10g,白术5g,茯苓6g,炙甘草5g,淮山药10g,黄芪6g,桂圆肉10g,大枣5枚、鹿角霜5g,当归5g,黄精10g,鸡血藤5g,砂仁2g。鸡内金3g。10剂。

    二诊:食欲增加,面色转红。复查:血小板回至84×109/L,未见新的出血斑点。原方去黄精,加熟地10g,枸杞6g,制首乌10g,女贞子10g,旱莲草5g。15剂。

    三诊:复查血象:血红蛋白120g/L、白细胞6.5×109/L,血小板125×109/L,出血斑点已消失,精神活跃,眠食正常。3个月后复查,疗效巩固。

    按:本例在哺乳中患“血小板减少紫癜。”根据症征分析,外无热象,内不烦躁,自非血热妄行。神疲、嗜睡、唇舌俱淡,证属祖国医学所指的“虚斑”系脾虚气弱不能统血,血随虚火游行,显于皮肤所致。“温之则浮焰自熄,养之则虚火自除。”用归脾汤加减以补气统血。坚持此方加减25剂获效,注意了脾为后天之本。

32泌尿系结石

安某某,男,40岁。

    主诉:右侧腰痛1年余。

    病史及现在症:患右侧腰部隐痛已1年余,稍劳累及受寒则诱发,发作时呈阵发性绞痛,每至难以忍受,辄用杜冷丁以图缓解一时。曾住某部队医院,检查诊断为“右侧输尿管中段结石”,治疗月余无变化,就诊我院。自诉口渴引饮,小便黄赤,剧痛时尿检:红细胞(++++),血压偏高,肾区叩击痛明显。舌质红,苔薄黄带干,脉弦数。

    辨证:阴虚有热,而成结石。

    治法:益气养阴,通络化石。

    方药:经验方加减:条参15g,沙参12g,玄参12g,北黄芪20g,花粉12g,金钱草30g,六一散12g,火硝3g(胶囊装吞)、桃胶30(蒸兑)g,鸡内金7g。7剂。

    二诊:尿量增多,排出如绿豆、芝麻大小之白色结石若干枚,疼痛霍然而解。但患者仍感觉排尿有灼热感伴腰痛,舌淡红,苔薄白,脉弦仍数。上方加海金砂12g,鸡眼草(人字草)30g,徐长卿10g。14剂。灼热除,腰痛亦止。经三次X线摄片复查,未见结石。

    按:《诸病源候论》:“石淋者,淋而出石也,肾主水,水结则化为石,故肾客沙石,肾虚为热所乘,热则成淋……。”此病例乃阴虚热乘,症见口渴尿赤,舌红苔燥,属气液两虚,在清热利湿的同时,必须兼顾气液,以滋水之化源。火硝“性上升,能解散阴中之郁热”,“能化七十二种石”,本病服药前X光显影如花生米大,而服药后排下石粒仅绿豆、芝麻大,说明方中火硝确有化石之功,足见前人经验之可贵。

33慢性肾盂肾炎

王某某,女,30岁。

    主诉:反复发作尿频、尿急、尿痛2年。

病史及现在症:患尿频、尿急、尿痛,反复发作已2年,劳累受热或生气后易诱发。西医院诊断:“慢性肾盂肾炎”,经常服消炎药及注射庆大霉素而缓解暂时。患者求诊于中医。自诉尿急尿痛,日数10次,痛苦不可言状,烦躁,乳胀,常患痛经,纳食不下,食后恶心欲呕,口干喜热饮,舌尖稍红,苔薄白,脉弦细数。

    辨证:中气不足,阴虚气陷。

    治法:益气养阴,解郁升陷。

    方药:补中益气汤合二至丸加减:条参12g,沙参10g,茯苓10g,炙甘草5g,法半夏5g,陈皮5g,黄芪15g,桔梗5g,女贞子15g,旱莲草10g,白芍15g,郁金5g,荆芥炭5g,白茅根30g,西砂仁4g。14剂。

    二诊:尿频、尿急、尿痛明显减轻,恶心呕吐止,但仍觉气短乏力,纳差,口不干,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细,乃于上方加麦芽10g,鸡内金5g。14剂。

    三诊:尿频、尿急、尿痛已消失,纳差增进,恶心呕吐止,只是行经时量多,有瘀块,腰腹胀痛,舌淡红,苔薄白,脉弦小。以归芍六君子汤加灵脂炭10g,蒲黄炭10g,荆芥炭5g,女贞子15g,旱莲草10g,黄芪15g,桔梗5g。14剂,以调其月经量多而善后。半年后患者咽炎求诊,追问上病再未复发。

    按:慢性肾盂肾炎属中医“淋病”范畴。淋病的主要病因是湿热结于下焦。但久病亦有虚证,此病乃情志怫郁,肝失条达,盖少腹乃足厥阴肝经循行之处。气机郁结,影响膀胱之气化,则见尿频、尿痛,中气下陷则尿频,肝气郁结不舒,故乳胀、痛经,舌淡脉细均属气血亏虚之征。治宜补中益气,养阴清热以解郁升陷,三炭活血祛瘀以止痛,女贞子、旱莲草、白茅根补肾利尿而养阴,诸药配伍适宜,因而收到满意的疗效。

34乳腺癌

边某某,女,32岁。

    主诉:右乳房肿块,疼痛,反复溃烂流黄水。

    病史及现在症:情志郁结,右乳房肿块,疼痛,既而右乳溃烂,5个溃口,化脓流黄水,涂药则表面收口,反复发作不愈。曾辗转北京等地治疗,病无明显好转,此次复发,经湘雅医学院检查诊断“乳腺癌溃烂”,体弱难于清疮。5个溃口局部灼热,流黄水,乳房紧束疼痛,纳食不香,口干不欲饮,大便不爽,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小。

    辨证:肝气郁滞,热毒内蕴。

    治法:疏肝解郁,清血解毒,化瘀通络,托毒外出。

    方药:生黄芪20g,银花15g,土茯苓15g,甘草5g,郁金5g,马蔺子10g,紫荆皮5g,土贝母15g,法半夏5g,陈皮5g,赤芍10g,丹皮10g,白芷10g,丝瓜络5g,麦芽10g。20剂。水煎服。外用九一丹去腐引脓。先用红升丹(研极细)卷入1mm粗的棉纸引条内,探针测深浅,随即插入漏管,每日换药1次,流出豆腐渣样物。

    二诊:化管后外用九一丹,效果明显,溃腐脱落,新肉始生,溃疡口明显缩小,疼痛灼热亦有减轻,舌脉同前,久败疮伤阴伤血,治仍以养阴清血解毒,软坚消结。原方加减:生黄芪20g,银花15g,甘草5g,太子参15g,丹参10g,制首乌15g,女贞子15g,天葵子10g,生牡蛎15g,马蔺子10g,土贝母10g,土茯苓15g,丝瓜络5g,蒲公英15g,冬瓜子30g。仍外用九一丹,加珍珠粉。25剂。

    三诊:溃口开始愈合,乳房紧束疼痛缓解,饮食正常,唯大便稍干,舌脉同前,仍以上方去冬瓜子、生牡蛎,加肉苁蓉12g,草决明12g。14剂。

    四诊:服后乳房溃疡收口变平,已无其他不适,继以养阴柔肝,调理肝脾以异功散加白芍而收功。随访3年,情况良好。

    按:乳癌出于《丹溪心法》,又名石榴花发、乳栗,多见于中年妇女,此病乃情志郁结所致,乳房为足阳明胃经、足厥阴肝经所过,病由于肝气郁结,胃热壅滞而成。蕴热不化,则渐溃烂,溃如岩穴,形似菜花,时流污水或出血,治此始宜清热凉血,方中黄芪治久败疮,祛腐生新,托毒外出,银花、甘草、土茯苓清热解毒,赤芍、丹皮清热凉血,马蔺子、紫荆皮疏肝通络,白芷引经排脓,善后宜滋阴养血,因久败疮伤阴伤血。此病妙在先用红升丹化去漏管,再外用方九一丹,即:红升丹3g,熟石膏27g共研细末外用,祛腐生新化管拔毒外出,故见良效。此为内外兼治而获成功。又“女子以肝为先天”且“且脾主肌肉”故善后方肝脾兼顾。

    *马蔺子性味甘平,《本经》:宣通脉络。《别录》:降泄结滞。亦上病下取法也。用时,勿误发马钱子,以免医疗事故。

35化脓性骨髓炎

高某,女,26岁。

    主诉:反复左踝关节溃疡化脓、疼痛伴死骨排出1年余。

    病史及现在症:患者左侧外踝关节溃疡化脓,反复发作已1年余,疼痛灼热,有死骨排出,腐臭,活动困难。经湘雅医学院诊断为“化脓性骨髓炎”,用消炎抗菌治疗,病不愈,曾三次扩创清除死骨,表面愈合,反复化脓。建议从膝关节以下切除,患者极为痛苦,拒绝切肢,遂来我院求诊。症见:步履艰难,左下肢胀痛,溃烂流黄水,腥臭,口燥咽干,因痛影响睡眠,纳差,舌淡红,苔薄白,脉弦小。

    辨证:气虚下陷,湿热流注,蕴久不化,发为踝疽。

    治法:补气升陷,清热化湿,拔毒生肌。

    方药:黄芪20g,桔梗5g,银花15g,土茯苓20g,甘草5g,骨碎补10g,白及10g,薏苡仁15g,天花粉10g,皂刺炭5g,蛇蜕5g(焙)。20剂。水煎服。外用:1、黄药子30g煎水外洗,日夜2次。2、先用红升丹少许卷桑白皮纸捻药条,插入溃口的漏管,每日换药1次,导出死骨碎屑。再用黄药子水洗净溃疡局部,薄扫九一丹(红升丹3g,熟石膏27g制成)。

    二诊:局部热退肿消,腐片脱落,脓已稀少,痛亦减轻,夜能入睡。仍内服益气祛湿,凉血解毒之药。易方:北黄芪20g,防己10g,银花藤30g,丹参12g,生地12g,丹皮10g,骨碎补10g,薏苡仁12g,晚蚕砂12g,焙蛇蜕3g,皂刺炭3g,土茯苓15g。15剂。水煎服。外方仍用九一丹,加白螺壳(漂净,煅过去火毒,研极细)10g,和匀,以鸭毛的羽尖煮沸消毒,蘸丹药轻入溃口,日1次,则腐去肉芽新生。

    三诊:红肿热痛消失,溃疡腐尽新生,证见烦躁失眠,舌红口干,仍以养阴扶正,以六味地黄汤去山茱萸、泽泻,加条参12g,沙参12g,白芍15g,甘草5g,骨碎补15g,龟板15g。15剂。服完眠食俱佳,而收口平复。3年后追访,病痊愈未再发。

    按:“化脓性骨髓炎”属中医附骨疽的范畴,本例病因气虚,湿热下注,毒邪深陷,成为踝部慢性溃疡。一年沉疴,已建议作切肢处理,中医从整体出发,“下病上取”,补气升陷,内外兼治,提脓化腐,托毒生肌,显示“黄芪为疮家圣药”,九一丹为拔毒祛腐良方(白螺壳系师传收湿防腐良药),后以养阴药收功,愈而未发,保全了患者的下肢。


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4002927号-5   湘公安网备号43010402000231号
医院地址:湖南省长沙市麓山路58号  24小时急救电话:0731-88866120
传真:0731-88854265  联系邮箱: zyyfy2016@163.com

公众号预约挂号

支付宝预约挂号

视频号

订阅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