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肖再华,女,70,2014年10月29日初诊
口腔黏膜疼痛3月余,遇辣痛甚,伴口干、尿频,小便频,夜尿2-3次,睡眠欠安,大便不畅,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可见左侧智齿旁2x2cm大小类圆形病变,色稍暗红,右侧两牙列连线交点处类圆形白色病变,外院病理诊断:口腔扁平苔癣,经西药治疗乏效。
病机:脾开窍于口,口腔粘膜病变乃脾病之外在表现。脾气亏虚,水湿运化不利,故口腔局部溃疡久不愈合,伴大便不畅,郁久化热伤阴,故口干,小便频多或因膀胱湿热,或因高年肾虚,先从湿热论治。
辨证:脾气亏虚,湿热结聚,郁久阴伤。
选方:丹参黄芪四君子汤加味。
处方:白参15 白术12 茯神15 炙甘草6 黄芪30 丹参12 山慈菇12 土贝母15 炮甲3 薏苡仁15 砂仁4 蒲公英25 太子参15 石斛15 鸡内金6 麦芽15 x7
按:本案西医诊断为口腔扁平苔癣,西医治疗无明显疗效,中医与典籍中“口藓”、“口破”等相似,病机多由情志、气滞血瘀、邪毒蕴聚口腔,治以调理气机、活血化瘀、清热解毒为多。本例患者以口腔黏膜疼痛伴口干、尿频、便结为主证,从脏腑辨证,腑气不通,膀胱气机紊乱,夜尿频多,从气血津液辨证,气血亏损而致瘀,大便不畅,津气不能上承,口干,上焦水道不通,水液从小便自利,尿频,从六经辨证,口干、小便利、大便鞕,脉细,又津亏血少,其证属阳明,牙列连线白色病变色稍暗红,为久郁气虚之表现,黏膜为口肉,当属脾气虚。综合考虑,当先实脾气为基础,辅以散瘀祛湿之类。方用丹芪四君子汤加味,丹芪四君子以补益气血为本,山慈菇、土贝母、炮甲软坚散结,口腔糜烂日久,疼痛不已,湿热邪毒聚集,非攻不能散,故入上三味为将,薏苡仁、蒲公英去湿热解瘀毒,助攻散而行水液,又入太子参、石斛平添生津养阴辅助阴液行气通便,太子参尚有补气作用,辅丹芪四君子增补气之效,顾及药物伤胃之可能,入砂仁、鸡内金、麦芽养护脾胃以期胜药。全方宗刘炳凡老脾胃学说,时时顾护脾胃的基础上,抓主证,突出重点,补中有攻,攻补兼施。
颜师姐所列病机,虽寥寥数语,但脾虚主要病机一定,万法归宗,顾护脾胃,无论清热祛湿解毒或补益肾气,都无碍用药。
二诊(2014.11.5.):病损面积减小50%,疼痛减轻。目蒙目痒,无分泌物,睡眠欠安。舌尖红苔薄白,脉细。
病机:心肝火旺,守方去薏苡仁,蒲公英,加黄连3,淡竹叶5,白蒺藜15,以清性安置后,黄连尚能燥湿,白蒺藜尚可祛风止痒。
处方:白参15 白术12 茯神15 炙甘草6 黄芪30 丹参12 山慈菇12 土贝母15 炮甲3 太子参15 石斛15 黄连3 淡竹叶5 白蒺藜15 砂仁4 麦芽15 鸡内金6 x7
按:前方补气生津清热,祛除湿热又增强自身抗病能力,病损疼痛减轻,二诊诉目蒙目痒,无分泌物,目为肝窍,目蒙目痒为肝阴虚而受风之象,无分泌物为湿热之邪已消,故方中去薏苡仁、蒲公英,肝阴虚而阳不入阴,夜寐不安,虚火上炎扰心,而舌尖红,加入黄连、淡竹叶清心安神,白蒺藜祛风止痒去目蒙。
三诊(11.12.):服上方两侧病损均愈合,昨日左侧复发,目蒙无好转。
病机分析:仍以祛湿解毒为主。上方去淡竹叶、白蒺藜、太子参易为北沙参,茯苓易为土茯苓,炮甲增至5g,加薏苡仁15,白薇10
处方:白参15 白术15 土茯苓15 炙甘草5 黄芪25 丹参10 山慈菇12 土贝母15 炮甲5 北沙参15 石斛15 黄连5 白薇10 薏苡仁15 砂仁4 麦芽15 鸡内金6 x7
按:三诊病情进一步好转,稍有反复,目蒙仍存,目痒、寐不安消失,故去淡竹叶、白蒺藜,易太子参为北沙参,增阴液为主,辅以补气,阴液上承于目而目蒙可除,土茯苓解毒力强,又兼除湿,炮甲软坚散结,去顽证,故增量以加强攻毒散瘀之效,复加薏苡仁清热利湿,以清余邪,白薇除虚热,《本草纲目》中属“阳明经”,口腔黏膜反复溃疡,推测有阴虚而热及阳明,以白薇除脾肾二脏虚热,则溃疡愈而热气除。
按:本例经调制2,7剂病愈其半,14剂愈其大半,疗效可鉴,刘炳凡脾胃学流派主张临床“病、证、症、脾胃”相结合,刘师继承了这一学术思想,我们在本例中可以看到其“四结合”的脉络:
病:口腔扁平苔藓、本病临床表现为口腔粘膜糜烂,基地不平,局部灼热疼痛,进食刺激性疼痛明显,可伴霉菌感染,刘师认为,口腔扁平苔藓是口腔癌前病变之一(口腔癌前病变还有口腔溃疡、口腔白斑、口腔红斑)需要及早治疗。其处方用药也体现了这一思想。用山慈菇、土贝母、炮甲、有人等具有软坚散结、抗癌消瘤作用的中药进行治疗,前三位一直应用,薏苡仁偶尔去之。
证:本例尚有局部溃烂、灼热疼痛,口感尿频等湿热阴伤表现,故加土茯苓、砂仁、黄连、蒲公英、太子参北沙参、石斛、淡竹叶等解毒祛湿、清热养阴制品、
症:口干目蒙用石斛、目痒加白蒺藜。石斛性味甘淡微咸寒,功能益胃生津,滋阴清热。用于阴伤津亏,口干烦渴,病后虚热,目暗不明等。有中成药名“石斛夜光丸”者。白蒺藜苦、辛、平,入肝经,平肝解郁,祛风明目,故用其清热明目祛风止痒、
脾胃:刘炳凡脾胃流派素重脾胃,脾主运化水湿,故老师以丹参黄芪四君子汤为地方健脾益气。本例湿热证具,用清热解毒祛湿药味较多,恐寒凉伤胃,影响消化功能,故加麦芽、鸡内金助化。
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4002927号-5 湘公安网备号43010402000231号 医院地址:湖南省长沙市麓山路58号 24小时急救电话:0731-88866120 传真:0731-88854265 联系邮箱: zyyfy2016@163.com |
公众号预约挂号 支付宝预约挂号 视频号 订阅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