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支气管哮喘是由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和T淋巴细胞等多种炎症细胞参与的一种气道慢性过敏反应炎症性疾病。临床上表现为反复发作性喘息、呼气性呼吸困难、胸闷或咳嗽等症状,常在夜间或清晨发作,呈可逆性气流受限。本病相当于中医学的哮病、哮喘、肺胀范畴。
【诊断规范】
[西医诊断要点]主要参照《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修订,2008年)。
1. 反复发作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多与接触变应原、冷空气、物理及化学性刺激、病毒性上呼吸感染、运动等有关。
2. 发作时在双肺可闻及散在或弥漫性、以吸气相为主的哮鸣音,呼气相长。
3. 上述症述可经治疗后缓解或自行缓解。
4. 除外其他疾病所引起的喘息、气息、胸闷和咳嗽。
5. 临床表现不典型者(如无明显喘息或体征),应至少具备以下1项试验阳性:支气管激发试验或运动激发试验阳性;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FEV1增加≥12%,且FEV1增加绝对值≥200ml;呼气流量峰值(PEF)日内(或2周)变异率≥20%。
符合1~4条或4、5条者,可以诊断为支气管哮喘。
结合我院“吸入过敏原检测”及“食入过敏原检测”等指标,可进一步明确本病诱发因素,有利于预防及避免哮喘发生。
[病期诊断要点]
1、急性发作期:指喘息、气急、咳嗽、胸闷等症状突然发生,或原有症状急剧加重,常有呼吸困难,以呼气流量降低为其特征,常因接触变应原等刺激物或治疗不当等所致。
2、慢性持续期:是指每周均不同频度和(或)不同程度地出现症状(喘息、气急、胸闷、咳嗽等)。
3、缓解期:指经过治疗或未经治疗症状、体征消失,肺功能恢复到急性发作前水平,并维持3个月以上。
[鉴别诊断]
1.急性气管-支气管炎:起病较急,先有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症状,病变累及气管可出现刺激性干咳、喉痒,蔓延至支气管则咳嗽加剧,有粘液或粘液脓性痰,偶有痰中带血丝。
2.心源性哮喘:多有高血压、冠心病、风心病等病史,阵发性咳嗽,咳粉红色泡沫痰,两肺底有湿啰音,左心房扩大,心率增快。胸部X线检查有助于鉴别。
3.喘息型慢性支气管炎:多见于老年人,在慢性咳嗽病史的基础上出现喘息、呼吸困难,有肺气肿体征,两肺可闻及湿啰音。
4.支气管哮喘 反复发作的喘息、呼吸困难、胸闷、咳嗽,发作时双肺可闻及散在或弥漫的以呼气为主的哮鸣音。
[中医辨证标准]
1、发作期(病期诊断中属急性发作期和部分慢性持续期患者)
(1)风哮:时发时止,发时喉中哮鸣有声,反复发作,止时又如常人,发病前多有鼻痒、咽痒、喷嚏、咳嗽等症,舌淡苔白,脉浮紧。
(2)寒哮:哮中哮鸣如水鸡声,呼吸急促,喘憋气逆,痰多、色白多泡沬,易咯,口不渴或渴喜热饮,恶寒,天冷或受寒易发。肢冷,面色青晦,舌苔白滑,脉弦紧或浮紧。
(3)热哮:喉中痰鸣如吼,咯痰黄稠,胸闷,气喘息粗,甚则鼻翼煽动,烦躁不安,发热口渴,或咳吐脓血腥臭痰,胸痛,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2、缓解期(病期诊断中属缓解期和部分慢性持续期患者)
(1)肺脾气虚证:气短声低,喉中时有轻度哮鸣,痰多质稀,色白,自汗,怕风,常易感冒,倦怠乏力,食少便溏,舌质淡,苔白,脉细弱。
(2)肺肾两虚证:气短息促,动则为甚,吸气不利,咳痰质黏起沫,脑转耳鸣,腰膝酸软,心慌,不耐劳累,或五心烦热,颧红,口干,舌质红,少苔,脉强数;或畏寒肢冷,面色苍白,舌苔淡白,质胖,脉沉细。
【入院标准】
1.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症状较重,影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者。
2.支气管哮喘持续状态。
3.支气管哮喘并发肺部感染或自发性气胸者
【治疗规范】
[一般治疗]
1.宜避免或消除有可能诱发哮喘的各种因素,戒烟,避免接触有害气体与粉尘。
2. 避免过度疲劳和情绪激动,必要时卧床休息。
3. 多饮水,适当增加营养。
4.随身携带治疗哮喘的喷雾制剂,一旦哮喘急性发作,立即喷雾吸入。
5.必要时氧疗。
[西药治疗]
β2受体激动剂,抗胆碱药,茶碱类药物,肾上腺皮质激素,祛痰剂,抗生素,免疫调节剂。
[中医治疗]
酌情选择口服中药汤剂,口服中成药,中医注射剂、针刺、灸法、火罐(穴位)、敷贴、中药膏方等。
[中西医结合治疗]
1. 口服中药汤剂
1.1 发作期(病期诊断中属急性发作期和部分慢性持续期患者)
(1)风哮
治法:祛风涤痰,降气平喘。
推荐方剂:黄龙舒喘汤(炙麻黄、地龙、蝉蜕、苏叶、白芍、石菖蒲、紫苏子、五味子、白果)加减。
参考药物:炙麻黄6~12g,地龙9~15g,蝉蜕9~15g,苏叶10~20g,白芍12~18g,石菖蒲8~12g,紫苏子8~12g,五味子6~12g,防风9~15g 荆芥9~12g,徐长卿8~12g、甘草3~6g。
加减:鼻塞、喷嚏、流涕重者,可选加辛夷、苍耳子、白芷等祛风散邪辛开鼻窍;胸闷明显或胸痛者,可选加瓜蒌、薤白、法夏、丝瓜络等化痰宽胸通络;若伴情志不遂,胸胁闷胀者,选加柴胡、枳壳、郁金、延胡索等疏肝解郁;哮喘反复发作兼见唇甲青紫,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者,可选加当归、赤芍、红花、桃仁、丹参等活血化瘀;有口干、手足心热或五疏烦热等阴虚内热症状者,可选加地骨皮、沙参、麦冬、玉竹、知母、乌梅等养阴清热;病久兼见气虚者,可酌情选加党参、黄芪、白术,或选加西洋参、生晒参之类;兼有气阴两虚者,酌情选加明党参、麦冬、玉竹、西洋参等益气养阴之品。
(2)寒哮(冷哮)
治法:宣肺散寒,化痰平喘。
推荐方剂:射干麻黄汤加减或小青龙汤或厚朴麻黄汤加减:
参考药物:麻黄6~12g,射干6~12g,细辛2~3g,桂枝5~9g,法半夏8~10g,杏仁8~12g,防风9~12g,苏叶10~20g,五味子5~9g,紫菀9~12g,白芥子9~12g,矮地茶10~20g,甘草3~6g。
加减:若外寒内饮,可选用小青龙汤加减;若外受寒邪,里有水饮,饮邪化热,而出现烦躁里热证等,可选加用干姜,厚朴,杏仁,浮小麦、生石膏等,或用小青龙加石膏汤加减;若伴情志不遂,胸胁闷胀者,选加柴胡、枳壳、郁金、延胡索等疏肝解郁;哮喘反复发作兼见唇甲青紫,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者,可选加当归、赤芍、红花、桃仁、丹参等活血化瘀;胸闷明显或胸痛者,可选加瓜蒌、薤白、法夏、丝瓜络等化痰宽胸通络;鼻塞、喷嚏、流涕重者,可选加辛夷、苍耳子、白芷等祛风散邪辛开鼻窍;病久兼见气虚者,可酌情选加党参、黄芪、白术,或选加西洋参、生晒参之类。
(3)热哮
治法:清热宣肺,化痰定喘。
推荐方剂:定喘汤或越婢加半夏汤加减
参考药物:炙麻黄6~12g,白果6~9g,黄芩6~12g,桑白皮10~20g、苏子8~12g、杏仁6~12g,款冬花8~12g,法半夏8~10g,鱼腥草20~30g,川贝母9~15g,地龙9~15g,甘草5~6g;
加减:若痰稠而粘,可选加冬瓜子、苇茎、竹沥、海浮石、全瓜蒌等;有口干、手足心热或五心烦热等阴虚内热症状者,可选加地骨皮、沙参、麦冬、玉竹、知母、乌梅等养阴清热;病久见气虚者,可酌情选加党参、黄芪、白术,或选加西洋参、生晒参之类;兼有气阴两虚者,酌加明党参、麦冬、玉竹,西洋参等;兼瘀血内阻者酌加当归、赤芍、红花、桃仁、丹参等活血化瘀;若伴情志不遂,胸胁闷胀者,加柴胡、郁金、合欢皮、延胡索等疏肝解郁。
1.2 缓解期(病期诊断中属缓解期和部分慢性持续患者)
(1)肺脾气虚证
治法:健脾补肺益气。
推荐方剂:玉屏风散合六君子汤加减;
参考药物:黄芪10~20g,白术9~12g,防风9~15g,党参10~20g,茯苓10~15g,甘草3~6g,陈皮5~8g,半夏9~10g,南沙参10~15g,百合15~30g,淮山15~30g。若食少、腹胀、痰多,加佛手、大腹皮、鸡内金;表虚自汗,选加炙黄芪(加量)、浮小麦、大枣、龙骨、牡蛎等;面色晄白、形寒、心悸者,加保元汤或黄芪建中汤加减。
(2)肺肾气虚证
治法:补益肺肾,纳气平喘。
推荐方剂:金水六君煎(当归、熟地、陈皮、半夏、茯苓、炙甘草)或大补元煎(人参、熟地、当归、杜仲、山茱萸、枸杞、炙甘草)等加减。
参考药物:生晒参6~10g,熟地9~18g,当归6~12g 茯苓10~20g,法半夏6~10g,白术9~15g,山药10~30g,山萸肉6~15g,枸杞子10~30g,甘草3~6g,杜仲9~12g,川贝5~10g。若以肺气虚为主,则山药剂加重,另加黄芪;若肾虚为主,加淫羊藿、怀牛膝,菟丝子;若咳嗽气喘者,选加川贝母(或加量)、杏仁、前胡、苏子、地龙、旋复花等。
2. 辨证使用中成药
(1)痰热证:痰热清注射液,10-20ml,静滴,一日一次。
(2)风哮、寒哮证:细辛脑注射液,16~24mg,静滴,一日一次。
(3)阳虚证:参附注射液,10-20ml,静滴,一日一次。
(4)气虚或气阴两虚证:参麦注射液、黄芪注射液,10-40ml,静滴,一日一次。
(5)热哮证:咳喘停合剂 10ml,口服,一日3次;
(6)哮喘缓解期:昇力合剂 30~50ml,口服,一日2次;
3. 其他中医特色治疗
体针治疗:主穴:肺俞、膻中、定喘、天突、列缺、丰隆。配穴:大椎、风门、膏肓俞、脾俞、肾俞、关元、尺泽、鱼际、足三里、太溪、太渊。急性发作期取肺俞、定喘、天突、列缺、丰隆;风哮、寒哮者,可加大椎、风门;热哮者,加尺泽、鱼际,针用泻法师;缓解期取膏肓俞、肺俞、定喘、关元、太渊;肺脾气虚者,加脾俞、足三里;肺肾气虚者,加肾俞,针用补法。
拔火罐:急性期可于体针治疗后可于大椎、肺俞、风门等穴位处拔火罐治疗。
穴位敷贴(缓解期):取白芥子6g,延胡索6g,甘遂3g,细辛3g、法半夏6g。超微机碎打数次,共研为细末。每取适量,加生姜汁调成膏状。选膻中、大椎、定喘、肺俞等,后二穴位均取双侧,局部消毒后,用药匙取适量膏置于穴位上,药膏涂成圆形,直径约1cm,厚度大约1~2mm,敷上消毒纱布,用胶布固定,4~8小时/次,治疗时间一般选在起伏前后,如初伏、中伏、末伏三日各贴1次,3~4次为一疗程,每次间隔时间通常为10天。也可其他时间采用上法治疗。
火针疗法、热敏灸疗法、雷火灸和拔罐等:如实证选用肺俞、膻中、天突、尺泽。风寒者配风门,风热者配大椎、曲池、肝郁者配太冲,痰盛者配丰隆,喘甚者配定喘;虚证选用肺俞、肾俞、膏肩、太渊。肺气虚配气海、肾气虚配太溪、盗汗配阴郄,喘甚配定喘、天突。
艾灸:取大椎、肺俞(双),置以0.2cm厚的生姜片,隔姜灸3壮/穴。
推拿按摩法:可取肺俞、定喘、膈俞、心俞、天突、中府、膻中、尺泽、内关、鱼际、丰隆、足三里、肩井。主要采用推法、揉法、点法、捏拿法。
中药膏方治疗:主要用于预防本病的发作,如服用本院中药膏补肺益肾膏、固元膏等。
其它:尚可采用温灸脊疗、中药热奄包、中药穴位注射等治疗。
4. 西药治疗
主要参照《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修订,2008年)。
(1) β2受体激动剂:沙丁胺醇(舒喘灵)、特布他林(博利康尼)等短效定量雾化吸入剂及吸入剂型,每次剂量100~200μg,必要时可4~6小时一次,24h内不超过8~12喷。主要用于急性发病时缓解症状,按需使用。对高血压、冠心病、甲亢、糖尿病患者病情未控制者应慎用。
(2)抗胆碱药:异丙托溴铵气雾剂,剂量为40~80μg,每天3~4次。噻托溴铵选择性作用于M3和M1受体,为长效抗胆碱药,作用24 h以上,吸入剂量为18μg,每天1次,主要用慢性持续期、缓解期的治疗和预防发病。
(3)茶碱类药物:缓释型或控释型茶碱每天1次或2次口服可达稳定的血浆浓度,多索茶碱,每日剂量0.2~0.4g,分一到两次加液静滴,以缓解支气管痉挛,本品且无氨茶碱之心血管副作用,作用更加安全、有效。
(4)糖皮质激素及其复合制剂:根据病情采用口服、针剂、吸入剂、雾化剂等:口服常用强的松,起始常用30~60mg/日,分1~3次温开送服,症状缓解后逐渐减量至≤10mg/日,然后停用。病情较重较急的患者,可用静脉给药,通常用甲泼尼龙(甲基强的松龙、甲强龙)40~80mg/次,加液(一般加100mg生理盐水)静滴,必要时可4~6小时后重复上述剂量,也可用40~80mg/次,每日1~2次。也可用地塞米松10~20mg加液静滴,每日1~2次。吸入剂可选用必可酮(倍氯米松)气雾剂、辅舒酮(丙酸氟替卡松)气雾剂、布地奈德吸入剂,通常每天吸入1~2次。目前临床有糖皮质激素与长效β2受体激动剂合用的复合制剂,较常用,临床疗效可靠,如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吸入剂(有50/100ug/吸、 50/250ug/吸、50/500ug/吸三种规格,每盒60吸), 1吸/次,12小时一次,一般先用中高剂量,稳定后再改为中低剂量,至少要用半年以上,病情稳定半年后,可改为每天1次。布地奈德福莫特罗粉吸入剂(有160/4.5ug/吸、160/4.5ug/吸两种规格,每盒60吸),每次一吸,每天1~2次。激素类药吸入后须漱口,否则易引起口腔念株菌感染、声音嘶哑、呼吸道不适等。另外,也可用布地奈德混悬剂(2mg)、异丙托溴铵沙丁胺溶液(2.5ml)雾化吸入,每天1~2次。
(5)白三烯调节剂:孟鲁司特钠,5~10mg,每晚一次;或扎鲁司特,20mg ,每天2次。可减少激素吸入量,减轻哮喘症状,预防哮喘发作等作用。本品可短期使用,也可长期使用。
(6)其它治疗:补液;纠正酸中毒;合并感染时使用抗生素;纠正电解质紊乱,并发症的处理等。
[健康指导]
(1)避免哮喘的诱发因素,如避免摄入引起过敏的食物,室内不种花草,不养宠物,经常打扫房间,清洗床上用品等。
(2)帮助病人学会在急性发作时能简单、及时地处理,掌握正确的药物吸入技术,如MDI、干粉吸入等、防止复发的计划。
(3)嘱咐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尽可能改善肺功能,防止发生猝死
【疗效判定标准】
[疾病疗效判断]
好转:喘息、呼吸困难症状减轻,但时常仍需药物治疗。
无效:喘息、呼吸困难症状无明显改善。
[中医证候疗效判定]
临床痊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中医证候积分减少≥95%
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中医证候积分减少≥70%
有效: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中医证候积分减少≥30%
无效:临床症状、体征无显改善,甚或加重,中医证候积分减少不足30%
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4002927号-5 湘公安网备号43010402000231号 医院地址:湖南省长沙市麓山路58号 24小时急救电话:0731-88866120 传真:0731-88854265 联系邮箱: zyyfy2016@163.com |
公众号预约挂号 支付宝预约挂号 视频号 订阅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