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人才培养
中医师承
刘炳凡工作室
工作室简介
名老中医个人简介
工作室概况
工作室团队
荣誉展示
工作室动态
科学研究
学术思想
临床研究
科研成果
薪火传承
传承谱系
传承弟子
弟子研究及感悟
传承之路
专著与论文
学术讲座
视频专栏
医案荟萃
特色经验方
养生保健
大师风采
媒体报道
个人剪影
生活逸事
慢性咳喘病诊疗方案
来源:撰稿  作者:管理员
时间:2017年09月01日 12:53  浏览:

慢性支气管炎是一种由于多种原因导致支气管粘膜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炎症、纤维样变和萎缩变化所引起的,以咳嗽、咳痰或伴有喘息及反复发作为主要表现的呼吸系统疾病。该病相当于中医咳病、咳嗽、喘证等病症范畴。

【诊断规范】

[西医诊断要点]

1.反复发作2年以上的经常咳嗽、咳痰,常伴有喘息症状,发病时间每年累计约3个月以上。

2.排除可引起类似症状的疾病,如支气管扩张、支气管哮喘、肺癌、肺结核、尘肺、肺脓肿、心功能不全等其他心肺疾病。

3.临床分为两型

(1)单纯型  仅有痰、咳症状。

(2)喘息型  除痰、咳症状外,伴有喘息及肺部闻及哮鸣音。

4.按病情分为三期 

(1)急性发作期  1周内出现脓性或粘液脓性痰,痰量明显增加,或伴有发热等炎症表现,或咳、痰、喘任一项明显加剧者。

(2)慢性迁延期  咳、痰、喘症状迁延1月以上者。

(3)临床缓解期  经治疗或自然缓解,症状基本消失或仅轻微咳嗽、咳少量痰保持2个月以上者。

[鉴别诊断]

1.急性气管-支气管炎  起病较急,先有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症状,病变累及气管可出现刺激性干咳、喉痒,蔓延至支气管则咳嗽加剧,有粘液或粘液脓性痰,偶有痰中带血丝。

   2.支气管哮喘  反复发作的喘息、呼吸困难、胸闷、咳嗽,发作时双肺可闻及散在或弥漫的以呼气为主的哮鸣音。

   3.支气管扩张  本病以慢性咳嗽、咯痰为主症,常表现为大量脓性痰或反复咯血,胸部X线检查见支气管管壁增厚,呈串珠状改变,或多发性蜂窝状影像,支气管碘油造影可以确诊。

   [中医辨证标准]

1.风寒犯肺证  喘息咳逆,呼吸急促,胸部胀闷,痰多稀薄而带泡沫,色白质黏,伴发热,口不渴,无汗,舌苔薄白而滑,脉浮紧。

2.表寒肺热证  咳逆上气,胸胀或痛,息粗,鼻煽,咳而不爽,吐痰稠黏,伴形寒,身热,烦闷,身痛,有汗或无汗,口渴,苔薄白或薄黄,舌边红,脉浮数或滑。

3.外寒内饮证  恶寒发热,无汗,胸痞喘咳,痰多而稀,或痰喘不能平卧,或身体疼重,头面四肢浮肿,苔白滑,脉浮。

4.痰浊阻肺证  喘而胸满闷塞,甚则胸盈仰息,咳嗽,痰多黏腻色白,咯吐不利,兼有呕恶,食少,口粘不渴,舌苔白腻,脉象滑或濡。

5.痰热郁肺证  喘咳气涌,胸部胀痛,痰多质黏色黄,或夹有血色,伴胸中烦闷,身热,有汗,口渴而喜冷饮,面赤,咽干,小便赤涩,大便或秘,舌质红,舌苔薄黄或腻,脉滑数。

6.瘀阻肺络证  喘促,活动后加重,胸闷胸痛,面唇较暗,舌质暗,苔薄,脉弦。

7.肺阴亏虚证  干咳,咳声短促,痰少黏白,或痰中带血丝,或声音逐渐嘶哑,口干咽燥,舌质红少津,脉细数。

8.肺脾气虚证  喘促短气,气怯声低,咳声低弱,痰吐稀薄,自汗畏风,食少便溏,舌质淡,脉软弱。

9.肾虚不纳证(近似证有肾不纳气、肺肾气虚)  喘促日久,动则喘甚,呼多吸少,呼则难升,吸则难降,气不得续,形瘦神惫,跗肿,汗出肢冷,面青唇紫,舌淡苔白或黑而润滑,脉微细或沉弱。

【入院标准】

1.慢性单纯型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症状较重、影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者。

2.慢性喘息型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

3.慢性支气管炎并感染出现发热、咳脓性或粘液脓性痰者。

【治疗规范】

[一般治疗]

1.一旦确诊,宜嘱患者戒烟,避免接触有害气体与粉尘,同时注意保温,防止感冒受凉。

2.适当增加营养,进行耐寒锻炼,避免过度的体力和脑力劳累。

[西医治疗]

抗感染,祛痰,镇咳,平喘,免疫调节。

[中医治疗]

中药汤剂,中成药,药物敷贴,体针,艾灸。

[中西医结合治疗]

1.急性发作期与慢性迁延期 

以中医治疗为主,通常应用从风寒热痰瘀论治的中药汤剂+中成药,可配合药物敷贴和体针;病情较重者加用抗生素,咳痰多者加祛痰剂或雾化吸入,干咳者加镇咳剂,喘息型加平喘剂。

(1)中药汤剂

①风寒犯肺证

治法:宣肺散寒,止咳平喘

方剂:三拗汤合荆防败毒散加减。

药物:麻黄6~10g,杏仁8~10g,炙甘草5~6g,防风10~12g,荆芥10~12g,茯苓10~15g,柴胡9~15g,前胡9~12g,薄荷(后下)6~12g,法半夏8~10g,紫菀10~15g,苏子8~10g。

加减:喘甚者加地龙、葶苈子;痰白粘、胸闷、苔腻者,加矮地茶、枳壳、茯苓、白芥子;痰黄稠、烦渴者,加石膏、桑白皮、黄芩。若伴情志不遂,胸胁闷胀者,选加柴胡、郁金、合欢皮、延胡索等疏肝理气。

②表寒肺热证

治法:解表清里,化痰平喘。

方剂:定喘汤加减。

药物:炙麻黄6~12g,白果6~9g,黄芩6~12g,款冬花8~12g,法半夏8~10g,桑白皮10~20g、苏子8~12g、杏仁6~12g,鱼腥草20~30g,浙贝母9~15g,地龙9~15g,甘草5~6g;

加减: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明显者,加防风、荆芥、藁本散寒解表;痰黄稠、烦渴严重者,加石膏、知母清肺热。痰黄稠难出者,加瓜蒌、竹沥、海浮石;喘促不能平卧者,加葶苈子;便秘者,加大黄、枳实;有口干、手足心热或五心烦热等阴虚内热症状者,可选加地骨皮、沙参、麦冬、玉竹、知母等养阴清热;若伴情志不遂,胸胁闷胀者,选加柴胡、郁金、合欢皮、延胡索等疏肝理气。兼瘀血内阻者酌加当归、赤芍、红花、桃仁、丹参等活血化瘀;

③外寒内饮证

治法: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方剂:小青龙汤加减。

药物:炙麻黄6~10g,桂枝5~6g,法半夏8~10g,干姜3~6g,细辛2~3g,五味子5~6g,白芍10~15g,杏仁8~10g,白前10~12g,苏子8~10g,防风10~12g,炙甘草5~6g。

加减:喘促明显者,可加重杏仁、苏子用量,并可加地龙、白芥子、葶苈子;咳甚可选加矮地茶、枇杷叶、紫菀、前胡等;兼见大便稀溏者,加砂仁、藿香、薏苡仁;若表寒不甚,汗多者去桂枝,减麻黄量;兼瘀血内阻,见面色晦暗,唇甲青紫,舌质紫暗者,可酌情选加桃仁、红花、丹参、川芎、当归以活血化瘀。若饮郁化热,烦燥而喘,脉浮,兼热而烦躁者,选加石膏、知母、黄芩、鱼腥草,也可改用小青龙加石膏汤解表化饮,兼清郁热。

④痰浊阻肺证

治法:宣肺化痰,降气平喘

方剂:三拗汤合三子养亲汤、二陈汤加减。

药物:炙麻黄6~10g、杏仁8~10g,紫苏子9~12g,白芥子9~12g,莱菔子9~12g,法半夏8~10g,茯苓10~15g,橘红8~15g,白前9~12g,矮地茶10~20g,枇杷叶10~15g,枳壳9~12g,甘草5~6g。

加减:兼身酸恶寒者,选加防风、荆芥、苏叶、藁本之类;兼咽痛恶风者,加银花、连翘、蝉蜕、蔓荆子;咽喉发痒者,加紫苏叶、蝉蜕;寒痰较重、痰黏白如泡沫、怯寒背冷者,加白芥子、细辛;兼肺胃阴虚口咽干燥,手足心热,酌情选加北沙参、麦冬、玉竹、天冬、知母、木蝴蝶;口干痰稠难出者,加南沙参、麦冬、石斛、地龙等,滋阴清热化痰;胸满痰涌,喉中痰鸣,可酌情选加地龙、葶苈子、射干、皂荚、桔梗等,以祛痰平喘利咽;兼瘀血内阻者酌加红花、桃仁、丹参、当归等活血化瘀;有脘痞纳差者,可酌情选加枳壳、佛手、鸡内金、神曲、麦芽、山楂等;兼见大便稀溏者,加砂仁、藿香、薏苡仁;兼肺脾气虚见乏力、短气明显者酌情选加党参、明党参、白术、生晒参、绞股蓝等;兼见汗多者选加浮小麦、麻黄根、五味子等;易感冒,或见汗出较多、恶风、乏力等肺卫气虚表现,可加黄芪、白术、浮小麦、防风等。

⑤痰热郁肺证(痰热蕴肺、痰热阻肺,痰热壅肺)

治法:清肺化痰,止咳平喘。

方剂:清气化痰汤加减;或清金化痰汤加减;或桑白皮汤加减。

药物:黄芩9~12g,瓜蒌仁10~15g,桔梗9~12g,鱼腥草20~30g,金荞麦20~30g,杏仁9~10g,地龙10~15g,枳实9~10g,浙贝母10~15g,连翘10~12g,栀子9~12g,桑白皮12~15g,橘红8~12g。 

加减:喘甚者,可选加炙麻黄、苏子、白芥子等宣肺平喘,降逆化痰;痰热壅结,腑气不通,腹满便秘,可选加生大黄(后下)、枳实、火麻仁等通腑泄热,润肠通便,以降肺气;咯痰黄稠带腥味,加芦根、薏苡仁、桃仁、蒲公英以清热解毒化瘀;痰热伤津,口干舌燥,可选加知母、麦冬、北沙参、玉竹等以清热生津润燥;兼风邪(或风寒)束表,见恶风身酸鼻塞者,可酌情选加防风、蔓荆子、辛夷、蝉衣、苏叶等;咽痛口干者,加银花、木蝴蝶、玄参、桔梗等清利咽喉。

痰涌量多、喘而不能平卧者,加葶苈子、大黄泻肺通腑。

⑥瘀阻肺络证  治拟活血化瘀,宣肺平喘。

方剂:血府逐瘀汤加减。

药物:桃仁10~12g,红花9~12g,当归9~12g,川芎5~10g,赤芍药6~10g,杏仁9~12g,苏子9~12g,枳壳6~10g,柴胡4~6g,甘草5~6g,地龙10~15g,桔梗6~9g。

加减:胸痛剧烈,加丹参、延胡、降香、郁金;兼气郁见胸胁胀闷明显者,选加郁金、香附、合欢皮、沉香;咳嗽咯痰明显者加法半夏、矮地茶、枇杷叶、前胡、白前等;咯痰黄稠者加瓜壳、浙贝母、黄芩清热化痰;痰热伤津,口干舌燥,可选加知母、麦冬、北沙参、玉竹等以清热生津润燥;喘甚者,可选加炙麻黄、白芥子等宣肺平喘。

(2)中成药

①止咳化痰合剂  用于风寒犯肺证。口服,50ml/次,2次/日。

②咳喘停合剂  用于表寒肺热证。口服,30ml/次,2次/日。

③痰热清注射液  用于痰热郁肺证。静脉滴注,20mL/次,1次/日,用5%葡萄糖液250mL稀释。

④咳痰宁合剂  用于痰浊阻肺证。口服,20ml/次,2次/日。

⑤复方虎耳草素片  用于咳喘痰多者。口服,1片/次,3次/日。

(3)抗生素  常用青霉素针(肌内注射或静脉滴注80~160万U/次,2~3次/日)、罗红霉素分散片/胶囊(150mg/次,2次/日)、左氧氟沙星(口服0.2,2次/日,或0.1,3次/日,静脉滴注200mg/次,2次/日)、头孢丙烯片(口服0.5,2次/日)、头孢尼西(静脉滴注1.0/次,1~2次/日)、头孢克洛(250~500mg/次,3次/日)、头孢噻肟(静脉滴注1~2g/次,2次/日)、头孢他啶(静脉滴注1~2g/次,2~3次/日)、头孢曲松(静脉滴注1~2g/次,1次/日)、头孢哌酮(静脉滴注1~2g/次,2~3次/日)。抗生素使用原则为及时、有效,感染控制后即予停用,以免产生耐药和二重感染。在未获得明确病原诊断前,所用抗生素应覆盖主要致病菌。常用抗生素可选用β-内酰胺类、大环内酯类、喹诺酮类等,如阿莫西林0.5g,口服,每日3~4次;罗红霉素0.15g,口服,每日2次;左氧氟沙星0.2g,口服,每日2次;感染严重者同类药品可静脉滴注,每日2次,疗程5~7天。

(4)祛痰剂  溴己新(8mg/次,静滴,2~3次/日)、氨溴索(30mg/次,静滴或雾化给药,2~3次/日),若痰黏稠仍不易咳出时,可配以生理盐水,加入α-糜蛋白酶雾化吸入,以稀释气道分泌物,必要时可同时加用庆大霉素、地塞米松等。

(5)镇咳剂  可选用喷托维林(25mg/次,3次/日)、桉柠蒎肠溶软胶囊(0.3/次,2~3次/日,饭前服)。

(6)平喘剂 

①磷酸二酯酶抑制剂  常用氨茶碱(口服100~200mg/次,3次/日;静脉注射或静脉滴注,250~500mg/次)、多索茶碱(200mg/次,2次/日)。

②β2受体激动剂  常用沙丁胺醇(口服2~4mg/次,3次/日;气雾吸入0.1~0.2mg/次,必要时4~6小时1次)、特布他林(口服2.5~5mg/次,3次/日;气雾吸入0.25~0.5mg/次,3~4次/日)。

③抗胆碱药  常用异丙托溴胺(气雾吸入2喷/次,3~4次/日)。

④白三烯拮抗剂  常用孟鲁司特钠(5mg/次,1次/日,睡前服),或扎鲁司特(20mg/次,2次/日)。

(7)其他非药物中医特色治疗:主要有针刺、艾灸、隔物灸、拔火罐、穴位敷贴、穴位注射、穴位填线、烫熨治疗、中药热奄包、温灸脊疗等

体针: 取双侧鱼际穴。直刺约0.5~0.8寸深,得气后施以提插捻转手法,强刺激,留针30分钟,留针期间每隔3~5分钟行针1次。1次/日,以7次为一个疗程。

药物敷贴:用麻黄、细辛、白芥子、杏仁、半夏、肉桂、乳香等药,共研为细末。每取适量,加米醋调成膏状。摊敷在天突、大椎及肺俞、定喘穴,以纱布盖贴。换药1次/日,7次为一个疗程。

穴位注射:取定喘、肺俞等穴,根据病情需要选用川芎嗪注射液、复方丹参射液、黄芪注射液、细辛脑注射液等适量,穴位注射,隔日或每日一次,10天为一疗程。

拔火罐配合穴位敷贴:主穴:肺俞、中府、膏肓、肾俞,均取双侧,配穴:痰多加天突、膻中,咳甚加尺泽,喘甚加定喘,气短加关元、足三里。先在肺俞、肾俞穴位上拔罐,用闪火法留罐8~15分钟,起罐后常规消毒局部皮肤,用梅花花针轻叩肺俞、中府、膏肓、肾俞等穴,以皮肤红润、轻微渗血为度,然后将药物敷贴其上,轻压片刻,纱布盖贴固定,24小时后取除,若出现皮肤痒甚或疼痛者,可提前取下。治疗时间:一般入伏后开始治疗,每伏10天一次,连用3~4次。其它时间,也可于上述穴位进行拔罐、针刺、按摩等治疗。

2.临床缓解期 

强调中西医结合,中医以补虚的汤剂+中成药为主,西医以免疫调节剂为主。可配合冬病夏治,在夏季的三伏日进行药物敷贴或艾灸疗法。

(1)中药汤剂

①肺阴亏虚证:

治法:滋阴润肺,化痰止咳。

方剂:沙参麦冬汤(北沙参、玉竹、麦冬、天花粉、扁豆、桑叶、生甘草)加减。

药物:北沙参9~12g,玉竹9~12g,麦冬9~12g,天花粉10~15g,扁豆9~12g,桑叶6~9g,川贝母5~10g,桔梗9~12g,杏仁9~12g,生甘草3~5g。

加减:痰少难咳出者,加青黛、蛤壳;痰中带血者,选加白茅根、侧柏叶、仙鹤草、旱莲草等;声音嘶哑者,加蝉蜕、牛蒡子、胖大海。

②肺脾气虚证

治法:健脾补肺,益气化痰。

方剂:人参养肺汤(人参、茯苓、炙甘草、炙黄芪、阿胶、五味子)加减。

药物:生晒参(单煎)6~12g,茯苓10~15g,炙黄芪10~15g,阿胶9~12g,五味子6~10g,炙甘草4~6g、菟丝子10~15g,百合10~30g,法半夏6~10g,川贝母6~10g,当归8~15g,地龙10~15g,紫苏子8~12g。

加减:怕风易汗,增黄芪、白术用量,另加浮小麦、加防风,以补肺固表;大便不畅,加肉苁蓉、枳实以通腑除壅。食少便溏者加砂仁、淮山、薏苡仁等健脾利湿;喘促明显者,加地龙、苏子、杏仁;干咳少痰者,加川贝母、北沙参;痰多者,加法半夏、桔梗。

③肾虚不纳证

治法:补肾纳气。

方用平喘固本汤(周仲瑛教授经验方:党参、胡桃肉、五味子、脐带、冬虫夏草、磁石,沉香、苏子、款冬花、法半夏、橘红)加减。

药物:党参12~18g,五味子5~10g,胡桃肉10~18g,磁石(另包先煎)15~30g,沉香(后下)3~5g,苏子9~12g,款冬花9~12g,法半夏6~10g,橘红9~12g,山茱萸9~12g,黄精9~15g,

加减:肺虚有寒而见怕冷、舌质淡者,加肉桂、干姜、钟乳石;兼阴伤而低热、舌红者,加麦冬、玉竹、生地黄;面唇紫绀明显者,加当归、苏木、丹参;

兼腰膝酸软者加杜仲、续断、黄芪。

(2)中成药 

①昇力合剂  口服,30~50ml/次,3次/日。

②补肺益肾膏  口服,10ml/次,2次/日。

③金水宝胶囊  口服,3粒/次,2次/日。

(3)免疫调节剂  常用卡介菌多糖核酸(肌内注射1ml/次,3次/周,共18次为一个疗程)。

(4)药物敷贴  取白芥子6g,延胡索6g,甘遂3g,细辛3g。共研为细末。每取适量,加生姜汁调成膏状。摊敷在肺俞、心俞、膈俞等穴,以纱布盖贴。4~8小时/次,初伏、中伏、末伏三日各贴1次。

(5)艾灸  取大椎、肺俞(双),置以0.2cm厚的生姜片,隔姜灸3壮/穴。初伏、中伏、末伏三日各灸贴1次。

【疗效判定标准】

治愈  咳、痰、喘及肺部啰音恢复到急性发作前水平,其他客观检查指标基本正常

好转  咳、痰、喘及肺部啰音有减轻,其他客观检查指标有改善。

无效  咳、痰、喘症状及肺部啰音无改善或加重。


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4002927号-5   湘公安网备号43010402000231号
医院地址:湖南省长沙市麓山路58号  24小时急救电话:0731-88866120
传真:0731-88854265  联系邮箱: zyyfy2016@163.com

公众号预约挂号

支付宝预约挂号

视频号

订阅号